-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很少有早恋的?...
- 如何调试婚外恋带来的心理压力?
- 婚姻出现第三者
- 新华社记者就儿童心理问题采访魏...
- 父母如何与孩子沟通
- 首届中法精神分析取向治疗师连续...
- 强迫症的研究进展
- 森田疗法治疗神经症
- 关于参加首届中法精神分析培训的...
- 首次相遇--中法儿童青少年精神...
- 出生创伤对人生的影响
- 中法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疗培训班...
- 父爱缺失给孩子的影响
- 2012记录李维榕.家庭治疗实...
- 喜欢自伤的女孩 --- 心理...
- 西班牙喂奶写真呼吁母乳喂养
- 关于自杀科普文章的评论
- 婚姻出现第三者
- 幸福婚姻法则
- 心理治疗为什么要收费
- 于丹谈家庭教育
- 孩子上全托幼儿园好吗?
- 无端猜疑为哪般?
- 人格和性格是一回事吗?
- 该如何告诉孩子有关死亡的事情?
- 表扬夸奖孩子的六项基本原则
- 做自己的情人
- 新学期开学之心理准备
- 抽动障碍孩子的呐喊
-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
- 表扬和批评孩子的艺术
- 隔代抚养的利弊
- 催眠治疗
- 婚外情是男人的天性?
- 好妈妈也学儿童心理课程 推荐序
- 好妈妈的儿童心理课程
- 国内外精神卫生专业人员及心理治...
- 好妈妈心理课读后感
- 爱是什么
- 童话背后的心理学
- "孟母”之现代版
- 父母千万不要吝啬对孩子的赞美
- 对俄狄普斯情结发展的思考
- 心酸的成长故事
- 心理治疗在精神科领域的必要性
- 俄狄普斯情结的发现
- 如何面对压力?
- 做一个刚刚好的妈妈
- 给儿童最好的礼物 :一个和谐的...
- 学校恐怖症的表现、治疗、预防
- 性交疼痛和阴道痉挛的治疗
- 焦虑障碍患者的依恋关系特点
- 母亲成为孩子的镜子
- 如何创造幸福?
- 社会应进一步关注未成年人精神健...
-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 何为精神分析
- 强迫症患者就诊前须知
- 孩子为什么怕去上学?
- 精神分裂症的综合治疗 心理...
- 家庭治疗有关问题回答
- 舞蹈治疗适用于那些人群?
- 花心男人最孤独
- 母子关系和内心安全感
- 和一位离异的女性想结婚,她的儿...
- 要让婚姻安然度过七年之痒
- 小组交流疏缓心理压力
- 依恋关系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影...
- 惊恐发作的表现和治疗(常常误诊...
- 改善记忆力的九个方法
- 健忘症的概念 表现与预防
- 如何给遭受创伤的孩子心灵抚慰?
- 团体治疗大师??欧文̶...
- 团体心理治疗后的感受
- 市级高考状元的考前心得
- 儿童常见心理问题网上咨询回答
- 感情的相思使我无法静下心来备战...
- 面对高考 如何超长发挥?
- 给孩子简单快乐的童年
- 心理救援工作者应该早期介入
- 云南盈江心理救援在行动
- 躯体化及其意义的探讨
- 家庭治疗的适应症有哪些
- 父母管教太严厉孩子易患儿童缄默...
- 心理咨询发展前景
- 心理治疗随想
- 爱的联想
- 精神动力学治疗进食障碍
- 强迫性神经症的自恋机制
- 强迫症的初步动力学分析
- 酒瘾 怎么办.
- 儿童抽动症的表现和治疗
- 家庭治疗帮助心理困扰的儿童青少...
- 宝宝为什么喜欢摸自己的小鸡鸡?
- 用积极的方式释放愤怒
- 分娩是一个自然生理过程,需要强...
- 再谈孕妇与性生活注意事项
- 孕妇的性心理及其处理
- 孕妇常见心理健康问题
- 女性怀孕期间的性心理
- 孕妇的心理健康和未来宝宝健康关...
- 孕妇的心理健康与胎儿的健康发育
- 孕妇的心理特征
- 父亲在家庭中的作用和价值
- 爱的意义
- 给尊敬的患者一封信
- 日益亲近 读后感
- 如何送孩子入托?
- 孩子为什么爱咬指甲?
- 如何面对有睡眠问题的孩子?
- 正确的恋爱方式??来自心理学家
- 清华大学心理系彭凯平教授谈自杀...
- 家庭心理治疗简介
- 从早年依恋经历看婚恋方式
- 《小爸小妈教子枕边书》 评论
- 上海美丽女教师对我们的新书评论
- 面对高考 如何超长发挥?
- 团体心理治疗很有意思
- 早年安全依恋关系和儿童心理健康...
- 治疗神经衰弱的方法及医院
- 家庭暴力,少了硝烟多了残酷
- 药物与心理治疗同样重要
- 恋父情节和恋母情结(转发)
- 你有权力了解你的心理医生的如下...
- 离异父母如何安抚孩子的情绪
- 奥巴马给孩子立的九条有心理学意...
- 母乳喂养好,还是人工喂养好?
- 母乳喂养有益宝宝身体健康
- 如何安然渡过婚姻七年之痒
- 家庭治疗与个体心理治疗的区别
- 从阿妈的奶到情人的话
- 《小爸小妈教子枕边书》书评
- 怎样配合医生做好心理治疗?
- 撒贝宁《午间一小时》:生产快乐...
- 心理学家如何化解父子冲突?
- 同性恋形成的综合性分析
- 一夜情背后的化学物质
- 一夜情背后的心理分析
- 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
- 如何调试婚外恋带来的心理压力?
- 要不要打孩子?后果有多严重?
- 明星和富豪们为何频频自杀 ?
- 老李心底的高兴劲儿哪去了?抑郁...
- 爱情、欲望、浪漫和依恋
- 温柔而坚定的爱孩子
- 打孩子的后果有多严重?
- 十年后再听李维榕老师讲课
- 养育儿子
- 神经症个案初步心理解析
- 作者:刘华清|发布时间:2010-09-29|浏览量:741次
天下父母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也没有不渴望孩子将来成为栋梁,在外独当一面的。然而,仅仅心中有爱是不够的,父母们还应该懂得如何去爱,如何表达和给予自己的爱,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子女的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
那么,父母们究竟应该如何做呢?希望一下的三个心理成长故事对爱子心切而无道的年轻父母们有所裨益和启发。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科刘华清
“大小人”
这是一位患心理障碍的26岁女性,之所以称她为“大小人”是因为其心理年龄小到不足10岁:反复梳头,吃饭、吃药必须有亲人在旁为其确认,不敢独自拿钱上街购物,做会计时不断反复检查现金数目怕出差错,最终不能胜任工作而请假求治。
问其自幼生活经历,原来“大小人”的父母都是“工作狂”,一心扑在工作上,早出晚归,无暇给予“大小人”足够的关注与照顾,无法与她共同分享快乐与忧伤,甚至大部分时间都将她放在爷爷家或姥姥家,偶尔一次的见面父母都是以严肃的面孔询问她的学习情况,对孩子学期成绩的要求尤其严格,很少关注她内心世界的需求。幸而“大小人”有一个疼爱照顾她的哥哥陪伴,婚后又有一个体贴包容的丈夫,女儿也活泼可爱,一切似乎都很美满幸福。然而就在“大小人”的丈夫考上研究生要进京深造时,“大小人”的上述一系列强迫症状出现了。
首先,“大小人”缺乏父母充分的爱。“大小人”的父母太投身于工作,没有给予“大小人”充分爱、鼓励与温暖,也就没能使她与父母建立起良好的稳固的依恋关系。2岁之前,母爱是中心环节,母亲的怀抱就是孩子的整个世界,如果母爱缺失或不够充分,孩子幼小的心灵就会以为自己被妈妈抛弃了,自己不再被人喜欢,甚至自己毫无价值。而此时“大小人”的父亲也处于“半缺席”状态,只有哥哥始终陪伴左右,所以“大小人”就必然死死抓住哥哥不妨,如同抓住“一根救命稻草”。在哥哥的皮护下遮风避雨,对哥哥的这般依赖和逃避挫折的经历致使她永远也长不大。
其次,允许孩子犯错才能长大。当父母能够由衷地接纳赞美自己的孩子,允许他/她犯错,并给他/她支持、安慰和鼓励时,孩子才会从犯错中成长,在父母的支持与鼓励下成熟起来。“大小人”缺少父母的关注、肯定、鼓励与支持,自然就不敢也舍不得离开哥哥的安全庇护独自去经历挫折与失败,因而也就放弃了成长的机会。对她而言,固守着一方小孩子的安全与温暖比独自出去经风历雨饱受成长的历练要幸福得多,于是她再也没有迈开成长的脚步。而婚后丈夫继续着哥哥的角色,所以在丈夫进京深造时,她生病了,生的是需要亲人随时陪伴不离左右的病,潜意识里是想用自己的病来锁住丈夫离去的脚步,同时也得到忙碌中的父母更多的关注、爱与呵护,生病可以让自己如此受益,“何病而不为呢?”
当然我们是撇开了遗传等生物学因素而单从心理层面来谈“大小人”的生病原因。但这也足以提示年轻父母们在孩子还小时(至少6岁前)不要离开他/她。因为在小孩子眼中,父母就是他/她的整个世界。要时常拥抱亲吻自己的孩子,通过身体上的接触告诉孩子他/她是被爱与安全的,不会被抛弃。在孩子做出哪怕微不足道的一点进步时,都要积极赞扬与肯定孩子:“你是最棒的!”“妈妈爱定你了!”不要试图通过批评、责骂与惩罚来纠正孩子,给孩子适当年龄应该犯错误的机会,并且相信孩子有能力承担责任“改邪归正”,自己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战神”
这是一位患神经官能症的20岁男青年,因为睡眠质量差、醒后精神状态不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能集中、经常腹泻、工作效率下降等一系列问题而前来求治。看到他,让人不由自主想到“战神”一词,让人钦佩却又有点无奈。“战神”似乎总是都是昂扬、蓄势待发,入院第一天就请求主管医生立即让他投入治疗计划、投入与病症的“战斗”中去。但是很明显,“战神”饱满的“战斗力”只是属于心理上的,由于睡眠质量差、腹泻等症状,身体状况一败涂地,可谓“心有余而力不足在”。
谈及生活经历,“战神”坦言,自己从小就是优秀的孩子,很小时父亲就叫自己读书识字,中学成绩一直都很优秀,父母的欣喜溢于言表。但小时候,他也会调皮捣蛋,父亲就用笤帚把打他,被打的情景还历历在目。但“战神”说父亲这都是为了自己好,如果自己做的很棒,父亲也会对他好的。“战神”甚至慷慨激昂且不无骄傲地模仿着父亲曾对他说过的话:“孩子,咱们老X家的子孙对不能让人看遍了!”直至高考那场举足轻重的“战役”把“战神”的身体击垮。
我们不难看出,“战神”所向披靡,无往而不胜的“战斗精神”是从其父那里承袭下来的,与自己的懒惰“战斗”,与同龄孩子“战斗”,与一切不被父母所认可的事情“战斗”,与自己的病症“战斗”……生活中处处都是“战场”。因为父亲只有在儿子获胜时才会表扬、肯定他,顽皮贪玩时就被父亲体罚斥责,年幼的还未形成自己独立价值观的孩子便以为只有“获胜”是对的,就能被认可,否则自己就毫无价值。正是因为“战神”承袭了其父的这种价值观念,所以他不允许自己在高考中失败,于是对自己的睡眠质量与稳定心态的要求也极为苛刻,他不能够接受自己的紧张、焦虑、失眠,哪怕这些是每一个考生都可能存在的情况。“战神”越与自己的失眠、焦虑、腹泻“战斗”不息,就越难以应付,恰如心理学家所言:“越想解决问题,越是陷入困境,解决问题的行为构成了问题本身。”
许多父母常把孩子内化为自我的一部分,不能容忍孩子的“异化”,潜意识里把孩子的顽皮贪玩视为反叛,引发自身的焦虑。遗憾的是有些父母不能识别自身焦虑,调整心态接受孩子的成长和不完美的一面,反而加强教育甚至不惜体罚,使他/她回到“正轨”,恰如“战神”的父亲所为。
为人父母,就要承认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要尊重他/她自己的人生轨迹和道路选择,切不可用自己的价值观念对孩子予以强化或惩罚。要首先承认并接受孩子的独到甚至不完美的地方,孩子才有可能完全接受自己,“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该纳该容的首先应该是自己的不完美。
身为父母也要看到并接纳孩子身上异于父母但却有利于孩子自身发展的某些潜能与素质,不要因为自己的喜好为孩子决定将来是选“画笔”还是选杆“枪”,让他/她自己去选,做父母的可以在身后默默地信任并支持他/她??孩子,我们相信你!
“灰姑娘”
这是一位患有严重心理问题的16岁出头的姑娘,如花似玉的年龄,姣好的面容,但却因幻听,疑心被议论等症状求治入院。我们暂且叫她“灰姑娘”。与“灰姑娘”谈话,不出几句她便梨花带雨、声泪俱下。“灰姑娘”说自己常疑心别人在议论她、说她坏话,因为自己也总是离群索居、没有朋友、见到陌生人时会紧张脸红,又怕别人笑话自己而常羞愧难当。
说起家庭,“灰姑娘”更显忧郁,说自己不愿回家,家里太压抑,没有丝毫温暖和令人留恋的地方。原来“灰姑娘”的母亲是一位喜欢说别人坏话爱扯闲言碎语的人,搞得左邻右舍关系不好,故而“灰姑娘”从小也很少去邻家串门或与邻家孩子一起玩。久而久之,有关说自己坏话的疑心与幻听也纷至沓来。
父母身教重于言教,勿以为小孩子不懂事就什么也觉察不到,殊不知,孩子会像海绵一样忠诚地把父母所有的忧伤、愤恨、敏感与疑心等一并吸纳。假如父母内心就有一种极度疑心和不安全感,孩子自然也就难以对人和善和信任。身为父母,看到儿女身上有诸多自己所厌恶的特质时,先不要急于横加指责,想想是否是自己身体力行的结果。
另外,本案例中由于母亲原因闹得邻里不和,“灰姑娘”从小也就自然被孤立,一直现在一见到陌生人就紧张咽口水,不知还如何与陌生人相处。于是她有了心理障碍,痛苦地生活在让她不堪重负的现实里。
父母千万要在家中为孩子留出特定的位置,尊重他/她、重视他/她、听取他/她的意见和感受,孩子才可能在这种充满爱和理解的环境中渐渐学会自尊、自立、自强不息。
本文作者 王萧竹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