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小儿哮喘是指儿童以发作性喉间哮鸣、气促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属于哮病范畴,与西医支气管哮喘有交叉。中医认为其发病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外邪侵袭、痰饮内伏等因素相关,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胸闷,常在夜间或清晨加重。
1、病因病机肺脾肾三脏不足为发病内因,肺虚卫外不固易感外邪,脾虚运化失司则痰浊内生,肾虚摄纳无权致气逆作喘。外感风寒或风热邪气为常见诱因,接触花粉、尘螨等异物也可引发。痰饮伏肺为宿根,遇诱因引动则痰随气升,壅塞气道而发为哮鸣。
2、证候分型发作期分寒哮与热哮,寒哮见咳痰清稀、舌淡苔白,热哮见痰黄稠、舌红苔黄。缓解期分肺脾气虚与脾肾阳虚,前者表现为气短自汗、食欲不振,后者多见形寒肢冷、夜尿频多。不同证型在脉象、痰质及全身症状上有明显差异。
3、诊断要点依据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咳嗽,听诊双肺可闻及哮鸣音,症状可自行或经治疗缓解。需与肺炎喘嗽、先天性喉喘鸣鉴别。中医诊断注重四诊合参,尤其关注舌脉变化与痰液性质,结合病史判断脏腑虚实。
4、治疗原则发作期治标为主,寒哮用射干麻黄汤温肺散寒,热哮选定喘汤清热化痰。缓解期重在培本固元,肺脾气虚用玉屏风散合六君子汤,脾肾阳虚选金匮肾气丸。外治法包括三伏贴、小儿推拿,急性发作时可配合耳尖放血缓解症状。
5、预防调护避风寒防外感,饮食忌生冷海鲜等发物,过敏体质者远离花粉尘螨。缓解期可用黄芪炖瘦肉、山药粥等食疗健脾益肺。适当进行呼吸操锻炼,避免剧烈运动诱发喘息。家长需记录发作诱因,随身携带应急药物。
中医治疗小儿哮喘强调发作期与缓解期分期论治,通过中药内服、外治手段与生活调摄相结合,逐步改善患儿体质。建议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制定个体化方案,急性发作时及时就医,避免自行用药延误病情。日常注意观察气候变化,保持居住环境通风干燥,有助于减少发作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