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荨麻疹和急性荨麻疹的主要区别在于病程长短、病因及治疗策略。慢性荨麻疹病程超过6周,通常与免疫异常或慢性疾病相关;急性荨麻疹病程短于6周,多由过敏原或感染诱发。
1、病程差异:
急性荨麻疹病程通常在6周内消退,表现为突发性风团和瘙痒,症状剧烈但持续时间短。慢性荨麻疹反复发作超过6周,部分患者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每日或间歇性出现皮疹,症状强度较急性期缓和但迁延不愈。
2、病因不同:
急性荨麻疹多由明确诱因引起,如食物过敏海鲜、坚果、药物反应青霉素、昆虫叮咬或病毒感染。慢性荨麻疹约80%病例找不到确切诱因,可能与甲状腺功能异常、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内在因素相关,寒冷刺激或压力等物理因素也可诱发。
3、伴随症状:
急性发作常合并血管性水肿,出现眼睑、口唇肿胀,严重者可发生喉头水肿导致呼吸困难。慢性患者除皮肤症状外,可能伴随疲劳、关节痛等全身症状,但危及生命的并发症较少见。
4、治疗重点:
急性期以抗组胺药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快速控制症状为主,严重时需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慢性患者需长期规律用药,可联合免疫调节剂奥马珠单抗,同时排查潜在系统性疾病。
5、预后特征:
急性荨麻疹预后良好,多数患者去除诱因后不再复发。慢性患者需警惕病程超过1年的顽固性病例,这类患者可能存在IgG自身抗体,需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和甲状腺功能。
建议两类患者均需记录发作日记,记录饮食、接触物和情绪变化。穿着宽松棉质衣物,避免热水烫洗。慢性患者可尝试低组胺饮食,减少发酵食品摄入。急性发作期间禁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若出现胸闷、吞咽困难等全身症状需立即急诊处理。日常可进行游泳、瑜伽等舒缓运动增强免疫力,但运动诱发性荨麻疹患者需避免剧烈运动。
脑出血与脑梗死在核磁共振成像上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信号特征、病灶形态及周围组织反应三个方面。主要差异包括出血灶的信号演变规律、梗死区的弥散受限表现、病灶边界清晰度、周围水肿程度以及继发改变特征。
1、信号特征:
脑出血在核磁共振上呈现动态信号变化,超急性期T1加权像呈等或稍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随着血红蛋白降解,亚急性期T1和T2均呈高信号。脑梗死急性期T1加权像呈稍低信号,T2加权像呈明显高信号,弥散加权成像显示明确高信号,表观弥散系数图呈低信号。
2、病灶形态:
脑出血病灶多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界相对清晰,血肿周围可见环形低信号含铁血黄素沉积。脑梗死灶则按血管供血区分布,呈楔形或扇形,灰白质同时受累,急性期边界欠清晰,慢性期可出现软化灶。
3、周围组织反应:
脑出血周围水肿在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但范围相对局限,水肿程度与血肿体积相关。脑梗死周围水肿范围更广泛,可跨越多个脑叶,占位效应明显,严重者可导致中线结构移位。
4、继发改变:
脑出血后期可见含铁血黄素沉积形成的低信号环,梯度回波序列敏感显示。脑梗死后期可见局部脑萎缩、胶质增生,磁敏感加权成像可见梗死区小静脉显影增多。
5、特殊序列表现:
磁敏感加权成像对脑出血高度敏感,能检出微出血灶。灌注加权成像可显示脑梗死灶周围存在缺血半暗带,而脑出血灶周围灌注多正常或轻度降低。
对于疑似脑血管意外患者,除影像学检查外需监测血压、血糖等基础指标,急性期保持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恢复期可进行适度康复训练,饮食宜低盐低脂,保证充足蛋白质摄入,控制每日液体入量。定期复查影像评估病情变化,必要时进行脑血管造影等进一步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