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出血可能由内分泌失调、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凝血功能障碍、子宫内膜癌等原因引起。子宫出血是指非月经期或异常月经量的阴道出血,需根据具体病因采取针对性治疗。
1、内分泌失调精神压力过大或过度节食可能导致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紊乱,引起雌激素和孕激素分泌异常。这种情况常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或经期延长,可通过规律作息、心理疏导等方式改善。若持续出血超过7天,需就医排除器质性疾病。
2、子宫肌瘤子宫平滑肌组织异常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可能与雌激素水平过高有关。黏膜下肌瘤容易导致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症状,超声检查可明确诊断。体积较小的肌瘤可服用米非司酮等药物控制,直径超过5厘米的肌瘤可能需要子宫肌瘤剔除术。
3、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局部过度生长形成的赘生物,常见于长期雌激素刺激或炎症反复发作的患者。主要症状为经间期点滴出血或经后淋漓不尽,宫腔镜检查既能确诊也可同步进行息肉摘除术。术后需定期复查预防复发。
4、凝血功能障碍血小板减少症、血友病等血液系统疾病会导致凝血机制异常,可能引发突发性大量子宫出血。这类患者常伴有皮肤瘀斑、牙龈出血等全身症状,需进行凝血四项等实验室检查。治疗需针对原发病,严重出血时可输注凝血因子。
5、子宫内膜癌长期无排卵性子宫出血、肥胖或糖尿病是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绝经后出血或月经紊乱合并阴道排液需高度警惕,诊断性刮宫可明确病理类型。早期患者可行子宫全切术,晚期需结合放疗和化疗。
出现异常子宫出血时应记录出血时间和特点,避免剧烈运动和盆浴。饮食注意补充铁剂和优质蛋白,如动物肝脏、瘦肉等预防贫血。建议穿着棉质内裤并勤换卫生巾,保持会阴清洁。40岁以上女性每年应进行妇科检查和超声筛查,有家族肿瘤史者需加强监测。所有药物治疗均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可自行服用激素类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