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病因主要包括遗传、环境因素、生理因素、外伤和病理等。缺铁性贫血是由于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或丢失过多导致的,常见于婴幼儿期,需通过饮食调整、补充铁剂或就医治疗改善。
1、遗传因素
部分婴幼儿可能因遗传性铁代谢异常导致缺铁性贫血。例如,遗传性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是一种罕见的遗传病,影响铁的吸收和利用。家族中有类似病史的婴幼儿需特别注意,建议定期检查血红蛋白水平。
2、环境因素
环境中的铁摄入不足是主要原因之一。母乳喂养的婴幼儿若母亲铁储备不足,或辅食添加不及时,可能导致铁摄入不足。饮用未强化铁的配方奶或水质不佳的地区,也可能影响铁的吸收。
3、生理因素
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对铁的需求量较大。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因体内铁储备不足,更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铁吸收能力较弱,进一步增加了患病风险。
4、外伤或慢性失血
婴幼儿因外伤或慢性失血(如消化道出血、寄生虫感染)导致铁丢失过多,也可能引发缺铁性贫血。需及时就医排查病因,避免病情加重。
5、病理因素
某些疾病如慢性感染、炎症性肠病或肾脏疾病,可能影响铁的吸收和利用,导致缺铁性贫血。需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同时补充铁剂。
治疗方法
- 饮食调整:增加富含铁的食物,如红肉、动物肝脏、蛋黄、豆类和绿叶蔬菜。搭配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橙子、番茄)促进铁吸收。
- 补充铁剂:在医生指导下口服铁剂,如硫酸亚铁、葡萄糖酸亚铁,注意避免与牛奶、茶同服,以免影响吸收。
- 就医治疗:若贫血严重或病因复杂,需及时就医,进行血液检查或进一步治疗,如输血或注射铁剂。
婴幼儿缺铁性贫血需早期发现和干预,家长应关注孩子的饮食和生长发育情况,定期体检,必要时咨询专业医生,确保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