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踝骨折可通过手法复位、石膏固定、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训练等方式治疗。脚踝骨折通常由外伤、骨质疏松、运动损伤、病理性骨折、重复应力等因素引起。
1、手法复位适用于无明显移位的稳定性骨折。医生通过专业手法将错位的骨块推回原位,需配合影像学检查确认复位效果。复位后需定期复查观察愈合情况,避免过早负重导致二次移位。儿童青枝骨折或老年人无移位裂纹骨折多采用此方法。
2、石膏固定复位后采用石膏或支具外固定4-8周,保持踝关节中立位。固定期间需抬高患肢减轻肿胀,观察末梢血运防止压疮。拆除石膏后需循序渐进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避免关节僵硬。单纯内踝骨折且无韧带损伤者适用此方法。
3、药物治疗可遵医嘱使用骨肽注射液促进骨痂形成,配合跌打丸活血化瘀。疼痛明显时可短期使用洛索洛芬钠片,肿胀严重者可静脉注射甘露醇。骨质疏松患者需补充碳酸钙D3片,配合阿仑膦酸钠预防二次骨折。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
4、手术治疗对于三踝骨折、开放性骨折或合并韧带损伤者,需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常用空心螺钉固定内踝,钢板固定外踝,下胫腓联合螺钉维持关节稳定性。术后早期开始被动活动,6周后逐步负重。严重粉碎性骨折可能需外固定架临时固定。
5、康复训练拆除固定后需进行踝泵运动、抗阻训练恢复肌力,配合超声波治疗松解粘连。平衡训练可使用平衡垫,水中步行训练可减轻关节负荷。康复周期约3-6个月,运动员需通过功能性测试方可重返赛场。康复期间应避免跳跃和旋转动作。
脚踝骨折后应保持高蛋白饮食,适量补充维生素D和钙质,戒烟限酒以促进骨愈合。固定期间可进行直腿抬高训练预防肌肉萎缩,使用拐杖辅助行走时注意防跌倒。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折线模糊情况,若出现持续疼痛或异常响声需及时就诊。康复后期可穿戴护踝预防二次损伤,选择硬底鞋提供足弓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