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可通过抗生素治疗、鼓膜穿刺、鼓膜置管术、鼻腔减充血剂、镇痛药物等方式治疗。中耳炎通常由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过敏反应、免疫缺陷等原因引起。
1、抗生素治疗细菌性中耳炎常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克洛、阿奇霉素等抗生素。抗生素可抑制细菌繁殖,减轻中耳黏膜炎症。使用前需明确致病菌类型,避免滥用导致耐药性。治疗期间可能出现胃肠道不适等副作用,需遵医嘱调整用药方案。
2、鼓膜穿刺鼓膜穿刺适用于中耳积液严重的情况,通过穿刺引流脓液缓解压力。该操作需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可快速改善听力下降和耳痛症状。穿刺后需保持耳道干燥,防止继发感染。部分患者术后可能出现短暂眩晕,通常可自行缓解。
3、鼓膜置管术反复发作的分泌性中耳炎可采用鼓膜置管术,通过植入通气管平衡中耳压力。手术时间短且创伤小,通气管通常保留6-12个月后自行脱落。术后需避免耳道进水,定期复查评估通气管功能。该治疗能有效预防听力损伤等并发症。
4、鼻腔减充血剂盐酸羟甲唑啉等减充血剂可缓解咽鼓管阻塞,促进中耳通气。适用于伴有鼻塞症状的患者,使用时间不宜超过7天。过度使用可能引起反弹性鼻充血,儿童患者需选择儿童专用剂型。配合鼻腔冲洗可增强治疗效果。
5、镇痛药物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药物可缓解中耳炎引起的耳痛和发热。儿童患者需按体重精确计算剂量,避免过量服用。严重疼痛可短期使用局部麻醉滴耳液。镇痛治疗需结合病因治疗,单纯止痛可能掩盖病情进展。
中耳炎患者治疗期间应保持充足休息,避免用力擤鼻或游泳等可能加重症状的行为。饮食宜清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水果增强免疫力。急性期可局部热敷缓解疼痛,恢复期定期复查听力。反复发作患者需排查过敏原或免疫因素,慢性中耳炎可能需长期随访管理。出现耳流脓、高热不退等情况应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