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衰竭可能由病毒感染、药物损伤、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代谢异常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药物治疗、人工肝支持、肝移植等方式干预。
1、病毒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和戊型肝炎病毒是导致急性肝衰竭的常见病原体。病毒直接攻击肝细胞或诱发免疫反应,导致肝细胞大面积坏死。典型表现为黄疸迅速加深、凝血功能障碍。需使用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抗病毒药物,配合血浆置换清除炎症介质。
2、药物损伤对乙酰氨基酚过量是药物性肝衰竭的首要原因,异烟肼、抗肿瘤药等也可引发。药物代谢产物会破坏肝细胞线粒体功能,出现转氨酶急剧升高。治疗需立即停用可疑药物,使用N-乙酰半胱氨酸解毒,严重时需进行血液灌流。
3、酒精性肝病长期大量饮酒会导致脂肪变性、酒精性肝炎,最终发展为肝衰竭。特征为AST/ALT比值大于2、肝性脑病。戒酒是基础治疗,需补充B族维生素,严重病例可考虑糖皮质激素短期应用。
4、自身免疫性肝病自身抗体攻击肝细胞或胆管系统,常见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和自身免疫性肝炎。表现为碱性磷酸酶升高伴IgG增高。需使用熊去氧胆酸调节免疫,泼尼松联合硫唑嘌呤可抑制异常免疫反应。
5、代谢异常威尔逊病引起的铜代谢障碍、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等代谢性疾病可导致肝衰竭。前者需青霉胺驱铜治疗,后者需紧急终止妊娠。这类患者常伴有溶血性贫血或肾功能异常等全身表现。
肝衰竭患者应严格卧床休息,每日蛋白质摄入控制在每公斤体重0.5克以内,优先选择植物蛋白。可适量食用冬瓜、薏苡仁等利水食物,避免坚硬粗糙食品以防食管静脉破裂出血。恢复期可进行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散步,每周3-4次,每次不超过30分钟。所有治疗均需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定期监测肝功能、血氨等指标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