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衰竭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可通过抗病毒治疗、人工肝支持、并发症管理、肝移植评估及营养支持等方式治疗。该疾病通常由乙肝病毒持续复制、肝功能进行性减退、门静脉高压加重、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衰竭等原因引起。
1、抗病毒治疗:
长期抑制乙肝病毒复制是治疗核心,常用药物包括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核苷类似物。这类药物能有效降低病毒载量,延缓肝细胞进一步坏死。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病毒学指标和肝功能,防止耐药性产生。
2、人工肝支持:
通过血浆置换、血液灌流等技术暂时替代肝脏功能,清除体内毒素和代谢废物。适用于急性肝衰竭或等待肝移植前的过渡治疗,能改善肝性脑病症状,纠正凝血功能障碍,为肝细胞再生争取时间。
3、并发症管理:
针对腹水使用利尿剂联合白蛋白输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需内镜下套扎或组织胶注射。自发性腹膜炎需早期使用广谱抗生素,肝性脑病则采用乳果糖降低血氨。每项并发症都需制定个体化处理方案。
4、肝移植评估:
对于符合米兰标准的患者,肝移植是根治性治疗手段。评估内容包括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心肺功能、感染控制状况等。移植后需终身服用免疫抑制剂,并密切监测乙肝复发风险。
5、营养支持:
采用高热量高蛋白饮食,每日蛋白质摄入量不低于1.2克/公斤体重。补充支链氨基酸制剂改善负氮平衡,维生素K纠正凝血异常。严重营养不良者可考虑肠内营养管饲,避免肌肉消耗加重病情。
患者需严格戒酒并避免肝毒性药物,每日监测体重和尿量变化。饮食宜少量多餐,以易消化食物为主,限制钠盐摄入在每日2克以内。适当进行床边活动预防肌肉萎缩,睡眠时抬高床头减少腹水形成。出现意识改变或呕血等急症需立即就医,定期复查腹部超声和甲胎蛋白筛查肝癌。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是窦性心动过缓和房室传导阻滞。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心肌缺血、迷走神经张力增高等因素相关,主要包括窦性心动过缓、一度房室传导阻滞、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以及室性早搏。
1、窦性心动过缓:
下壁心肌缺血可刺激迷走神经反射性引起心率减慢,表现为窦性心动过缓。患者可能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轻度者可通过吸氧、阿托品等药物改善,严重时需临时起搏治疗。
2、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房室结供血不足导致电信号传导延迟,心电图显示PR间期延长。通常无需特殊处理,但需密切监测心率变化,若进展为高度阻滞需考虑起搏治疗。
3、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
表现为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QRS波脱落,与房室结缺血相关。多数患者经心肌血运重建后可自行恢复,持续存在者需评估永久起搏器植入指征。
4、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心房与心室电活动完全分离,心率常低于40次/分。需紧急处理,包括异丙肾上腺素维持心率、临时起搏器植入,合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时需行急诊血运重建。
5、室性早搏:
心肌坏死区域电活动不稳定可引发室性早搏,频发或多源性早搏可能进展为室颤。需纠正电解质紊乱,必要时使用利多卡因等抗心律失常药物。
急性期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持续心电监护至少72小时。饮食选择低脂、低盐、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避免饱餐加重心脏负荷。恢复期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渐进式康复训练,如床边坐起、缓慢步行等低强度活动,同时需严格戒烟限酒,控制血压、血糖等危险因素,定期复查心电图评估心律恢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