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癌术后辅助治疗主要包括膀胱灌注化疗、全身化疗、免疫治疗、放疗和靶向治疗。
1、膀胱灌注化疗:
术后早期进行膀胱灌注化疗可降低肿瘤复发风险,常用药物包括表柔比星、丝裂霉素和吉西他滨。药物直接作用于膀胱黏膜,能有效杀灭残留癌细胞。治疗周期通常为每周1次连续6-8周,后改为每月1次维持治疗。灌注前需排空膀胱,药物保留30-60分钟后排出。
2、全身化疗:
针对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或淋巴结转移患者,需采用含铂类药物的联合化疗方案。常用方案为GC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或MVAC甲氨蝶呤、长春碱、阿霉素和顺铂。化疗可消灭微转移灶,提高生存率。治疗前需评估肾功能和骨髓功能,化疗期间需密切监测不良反应。
3、免疫治疗:
PD-1/PD-L1抑制剂适用于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和转移性膀胱癌的辅助治疗。常用药物包括帕博利珠单抗和阿替利珠单抗。免疫治疗通过激活T细胞杀伤肿瘤细胞,具有持续应答特点。治疗前需进行PD-L1表达检测,治疗期间需警惕免疫相关不良反应。
4、放疗:
对保留膀胱的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术后放疗可降低局部复发风险。放疗通常采用调强放疗技术,总剂量60-66Gy。放疗联合化疗可提高疗效。治疗前需进行膀胱定位,治疗期间需注意放射性膀胱炎和肠炎等不良反应。
5、靶向治疗:
针对特定基因突变的晚期膀胱癌,可选用厄达替尼等FGFR抑制剂或Enfortumab vedotin等抗体偶联药物。靶向治疗需进行基因检测筛选适用人群。治疗期间需监测特定不良反应,如FGFR抑制剂可能引起高磷血症。
膀胱癌术后需建立长期随访计划,前2年每3-6个月进行膀胱镜和影像学检查。保持每日饮水2000毫升以上,避免吸烟和接触芳香胺类化学物质。适量进行有氧运动增强免疫力,饮食注意增加新鲜蔬果摄入。出现血尿、排尿困难等症状需及时就诊。术后辅助治疗需根据病理分期、分子分型和患者身体状况个体化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