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后面出现疙瘩可能由淋巴结炎、皮脂腺囊肿、毛囊炎、脂肪瘤或腮腺炎等原因引起。
1、淋巴结炎:
耳后淋巴结肿大常见于细菌或病毒感染,如上呼吸道感染、中耳炎等。触摸时可能有压痛感,伴随发热症状。需针对原发感染进行治疗,医生可能开具抗生素如头孢克肟、阿莫西林等。
2、皮脂腺囊肿:
皮脂腺导管堵塞导致分泌物积聚形成囊肿,触感柔软且可移动。继发感染时会出现红肿疼痛。较小囊肿可观察,较大或反复感染者需手术切除。
3、毛囊炎:
局部毛囊细菌感染形成红色丘疹,可能伴随脓头。常见于清洁不当或刮擦损伤后。保持皮肤清洁,医生可能建议外用莫匹罗星软膏等抗菌药物。
4、脂肪瘤:
由脂肪细胞异常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质地柔软无痛,生长缓慢。直径小于1厘米可暂不处理,影响美观或快速增大时需手术切除。
5、腮腺炎:
病毒感染引起的腮腺肿大可能波及耳后区域,伴随发热和咀嚼疼痛。儿童多见,需隔离休息,接种疫苗可有效预防。
日常应注意保持耳后清洁干燥,避免抓挠刺激。饮食宜清淡,多摄入维生素C丰富的果蔬如橙子、猕猴桃等增强免疫力。观察肿块变化情况,若出现持续增大、破溃渗液、伴随发热头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挤压或热敷,防止感染扩散。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有助于改善机体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