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是
分娩后24小时内失血量超过500毫升的情况,常见原因包括子宫收缩乏力、胎盘残留、产道损伤、凝血功能障碍、子宫内翻和子宫破裂。及时识别和处理是关键。
1、子宫收缩乏力
子宫收缩乏力是产后出血最常见的原因,约占70%。分娩后子宫需要通过收缩来关闭胎盘剥离处的血管。如果子宫收缩不足,血管无法有效闭合,导致持续出血。处理方法包括按摩子宫、使用缩宫药物如催产素或麦角新碱,必要时进行手术治疗。
2、胎盘残留
胎盘残留指胎盘组织未完全排出,可能阻碍子宫收缩或引发感染。症状包括持续出血和腹痛。治疗通常包括手动清除残留组织或使用药物促进排出,严重时需手术干预。
3、产道损伤
分娩过程中,产道可能因胎儿过大或产程过快而受损,导致出血。常见损伤部位包括宫颈、阴道和会阴。处理方法包括缝合伤口、止血药物和局部压迫。
4、凝血功能障碍
某些疾病或药物可能导致凝血功能异常,增加产后出血风险。例如,妊娠期高血压或肝病可能影响凝血因子。治疗需针对原发病,补充凝血因子或输注血小板。
5、子宫内翻
子宫内翻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并发症,子宫底部向内翻出,导致剧烈疼痛和出血。需立即进行手法复位或手术治疗。
6、子宫破裂
子宫破裂多发生于有剖宫产史或子宫手术史的孕妇,表现为剧烈腹痛和出血。紧急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产后出血的预防和早期识别至关重要。孕妇应定期产检,了解自身健康状况。分娩后,医护人员需密切监测出血情况,及时采取干预措施。若出现异常出血,应立即就医,避免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