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期间患有妇科疾病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具体风险与疾病类型、严重程度及是否及时干预有关。常见影响因素包括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生殖道感染、激素水平异常等。
1、阴道炎:
妊娠期雌激素升高易诱发细菌性阴道病或念珠菌感染,可能增加胎膜早破、早产风险。需通过白带常规确诊,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孕期安全的外用抗真菌药物或抗生素治疗,避免自行冲洗阴道。
2、宫颈炎:
衣原体或淋球菌性宫颈炎可能引发垂直传播,导致新生儿结膜炎或肺炎。孕期宫颈筛查异常时需进行病原体检测,必要时使用阿奇霉素等妊娠B类抗生素,分娩前需评估是否需剖宫产阻断传播。
3、盆腔炎:
急性盆腔炎可能引起宫缩导致流产或早产,慢性炎症可能影响胎盘功能。需住院静脉注射头孢类抗生素,同时监测胎儿情况。盆腔脓肿等严重情况需多学科会诊决定是否穿刺引流。
4、生殖道感染:
单纯疱疹病毒活动期感染经产道分娩可能导致新生儿致命性播散感染。孕晚期复发需评估病毒载量,选择剖宫产阻断传播。巨细胞病毒感染可能引起胎儿畸形,需通过羊水穿刺评估胎儿受累情况。
5、激素相关疾病: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妊娠后易发生妊娠期糖尿病,需加强血糖监测。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增加前置胎盘风险,需超声密切观察胎盘位置变化。
建议孕妇定期进行白带常规、TORCH筛查等妇科检查,出现异常分泌物、瘙痒或腹痛及时就诊。保持外阴清洁干燥,选择棉质内裤并每日更换,避免盆浴和使用刺激性洗剂。均衡摄入蛋白质、维生素C等营养素,适度散步增强免疫力,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心理压力可能加重炎症反应,可通过正念冥想缓解焦虑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