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乳突炎的病因主要有细菌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急性中耳炎迁延不愈、免疫缺陷、解剖结构异常等。
1、细菌感染化脓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病原体通过咽鼓管侵入中耳腔后,可能进一步扩散至乳突气房。细菌产生的毒素和炎症介质会破坏乳突黏膜屏障,导致气房内脓液积聚。这种情况常见于儿童上呼吸道感染后未规范治疗,或成人慢性鼻窦炎反复发作时。
2、咽鼓管功能障碍腺样体肥大、鼻咽部肿瘤等病变压迫咽鼓管咽口,或过敏性鼻炎导致咽鼓管黏膜肿胀,均会影响中耳通气功能。长期负压状态使乳突气房内黏膜血管通透性增加,为病原体定植创造条件。航空旅行或潜水等气压骤变也可能诱发该问题。
3、急性中耳炎迁延不愈急性中耳炎治疗不彻底时,炎症可能向乳突气房蔓延。婴幼儿乳突气房发育不完全、老年人群免疫力下降等情况更易出现病程迁延。持续存在的炎症会破坏乳突骨小梁结构,严重时可形成乳突骨质破坏。
4、免疫缺陷糖尿病、艾滋病等疾病导致免疫功能受损时,中耳局部防御能力下降。这类患者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等条件致病菌的概率显著增加,且炎症更易扩散至乳突及周围结构。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也需警惕该风险。
5、解剖结构异常先天性乳突气房发育不良或外伤后乳突结构改变,可能导致气房引流通道狭窄。这种解剖异常会使炎性分泌物滞留,增加细菌繁殖机会。部分患者乳突骨质异常增厚也会影响抗生素的渗透效果。
预防中耳乳突炎需注意及时治疗上呼吸道感染,避免用力擤鼻等可能使病原体逆行进入中耳的行为。游泳时佩戴耳塞防止污水进入,乘坐飞机时可做吞咽动作保持咽鼓管通畅。出现耳痛、听力下降等症状时应尽早就医,避免自行使用滴耳剂。慢性鼻窦炎或过敏性鼻炎患者需控制原发病,定期检查耳部状况。儿童需定期进行听力筛查,发现异常及时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