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后异常出血可能由排卵期出血、激素水平紊乱、子宫内膜息肉、子宫肌瘤、宫颈病变等原因引起。
1、排卵期出血:
月经周期中间出现的少量出血多与排卵相关。卵泡破裂时雌激素水平短暂下降,可能导致子宫内膜部分脱落出血。通常持续2-3天,出血量少于月经,可伴有轻微腹痛。保持外阴清洁,避免剧烈运动即可。
2、激素水平紊乱:
黄体功能不足、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内分泌疾病会导致孕激素分泌异常,子宫内膜无法正常剥落而出现不规则出血。可能伴随月经周期改变、痤疮等症状。需通过性激素六项检查确诊,常用黄体酮等药物调节。
3、子宫内膜息肉:
子宫内膜局部过度增生形成的赘生物,容易引起经间期出血或经期延长。可能与慢性炎症、雌激素水平过高有关。超声检查可明确诊断,宫腔镜息肉切除术是主要治疗方式。
4、子宫肌瘤:
黏膜下肌瘤突出宫腔时,会刺激子宫内膜导致异常出血。常伴有经量增多、贫血等症状。根据肌瘤大小和位置,可选择米非司酮等药物抑制生长,或行子宫肌瘤剔除术。
5、宫颈病变:
宫颈炎、宫颈息肉或宫颈上皮内瘤变等疾病,可能在性生活后或非经期出现接触性出血。需进行宫颈刮片和人乳头瘤病毒检测,明确病因后针对性治疗。
建议记录出血时间、持续天数及伴随症状,避免辛辣刺激食物,保持规律作息。出血量多或持续超过1周需及时就医,必要时进行妇科检查、超声或宫腔镜检查。日常可适当补充含铁食物如动物肝脏、菠菜预防贫血,避免过度劳累加重出血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