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殖道支原体感染主要由性接触传播、免疫力低下、卫生习惯不良、医源性感染及母婴垂直传播等因素引起。
1、性接触传播:
无保护性行为是主要传播途径,支原体可通过黏膜接触附着于泌尿生殖道上皮细胞。建议固定性伴侣并使用屏障避孕措施,感染者需与伴侣共同治疗以防反复交叉感染。
2、免疫力低下: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HIV感染或糖尿病患者易发生持续性感染。支原体可逃避宿主免疫清除,表现为白带异常或尿道刺痛,需通过免疫调节联合抗生素治疗。
3、卫生习惯不良:
共用浴巾、坐便器等可能造成间接接触传播。女性经期卫生管理不当会增加感染风险,表现为外阴瘙痒伴豆腐渣样分泌物,需加强个人用品消毒及会阴清洁。
4、医源性感染:
妇科检查器械消毒不彻底可能导致医源性传播,常见于宫腔操作后出现下腹坠痛。医疗机构需严格执行灭菌规范,患者术后出现异常分泌物应及时检测。
5、母婴垂直传播:
分娩时经产道感染可导致新生儿结膜炎或肺炎。孕妇产前筛查阳性需用阿奇霉素治疗,新生儿出生后需进行眼部分泌物检测预防并发症。
日常需选择纯棉透气内衣并每日更换,避免盆浴及公共泳池浸泡。增加酸奶、纳豆等含益生菌食物摄入,维持阴道菌群平衡。适度进行快走、瑜伽等运动增强抵抗力,但急性期应暂停性生活。出现尿频尿痛或异常阴道出血时,需及时进行支原体培养及药敏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