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可能由年龄增长、雌激素缺乏、钙摄入不足、维生素D缺乏、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原因引起。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减少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的全身性骨骼疾病,容易导致骨折风险增加。
1、年龄增长随着年龄增长,骨代谢平衡逐渐被打破,骨吸收速度超过骨形成速度,导致骨量逐渐减少。老年人成骨细胞活性下降,破骨细胞活性相对增强,这种生理性骨量流失在女性绝经后尤为明显。保持适度运动有助于延缓骨量流失速度。
2、雌激素缺乏雌激素对维持骨量具有重要作用,能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骨量流失速度明显加快,绝经后5-10年内可能流失20%-30%的骨量。这种情况可通过激素替代治疗改善,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3、钙摄入不足钙是骨骼的主要组成成分,长期钙摄入不足会导致骨矿化障碍。我国居民膳食钙摄入普遍不足,特别是乳制品摄入量较低的人群。建议通过牛奶、奶酪、豆腐等食物补充钙质,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钙剂。
4、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D能促进肠道钙吸收和肾小管钙重吸收,缺乏时会导致钙磷代谢紊乱。现代人户外活动减少、防晒措施过度都可能导致维生素D合成不足。适当晒太阳、食用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海鱼、蛋黄等有助于改善。
5、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会抑制成骨细胞活性、促进破骨细胞活化,同时减少肠道钙吸收。长期使用泼尼松等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骨质疏松发生率明显增高。这类患者需定期监测骨密度,必要时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
预防骨质疏松需采取综合措施,保证每日钙和维生素D的充足摄入,进行适度的负重运动如步行、跳舞等,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中老年人应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发现骨量减少及时干预。已确诊骨质疏松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降低骨折风险。日常生活中注意防跌倒,居家环境应保持光线充足、地面平整,必要时使用助行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