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夜间发热是否需要唤醒服药需根据体温和症状决定。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或伴有明显不适时建议给药,低热且睡眠安稳时可暂观察。处理方式主要有物理降温、药物干预、补液护理、症状监测、及时就医。
1、物理降温:
体温低于38.5摄氏度且孩子安睡时,优先采用温水擦浴、退热贴等物理方法。重点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分布区,避免使用酒精或冰水。保持室温22-24摄氏度,减少衣物覆盖促进散热。
2、药物干预:
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是儿童常用退热药,适用于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或伴有头痛、肌肉酸痛时。给药前需确认孩子近期无相关药物过敏史,注意两种药物间隔时间不少于4小时,24小时内不超过4次。
3、补液护理:
发热期间需预防脱水,若孩子清醒可少量多次喂温水、口服补液盐。观察尿量及颜色,6小时无排尿或尿液呈深黄色需警惕脱水。母乳喂养婴儿应增加哺乳频率,配方奶喂养者可适当稀释浓度。
4、症状监测:
夜间每2小时复测体温并记录,注意有无皮疹、抽搐、呼吸急促等警示症状。3个月以下婴儿体温超过38摄氏度,或任何年龄发热持续超过72小时,需立即就医。发热伴喷射性呕吐、意识改变属急症表现。
5、及时就医:
先天性心脏病、免疫缺陷等基础疾病患儿发热需更积极处理。热性惊厥病史者体温达38摄氏度即应考虑给药。就医前记录发热规律、伴随症状、用药情况,便于医生准确判断病情。
保持孩子卧床休息期间,可准备稀粥、藕粉等易消化食物,避免高糖饮料加重脱水风险。室内使用加湿器维持50%-60%湿度,利于呼吸道舒适。恢复期应暂停剧烈运动,每日保证10-12小时睡眠促进修复。观察2-3日体温曲线,若呈现持续升高或弛张热型,需完善血常规等检查排除细菌感染。日常可教授学龄儿童认识体温计,培养自我健康管理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