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腹产后恶露出现少量血块属于正常现象。产后恶露的变化主要与子宫收缩、胎盘剥离面愈合、凝血功能等因素有关,血块通常出现在产后3-7天内。
1、子宫收缩:
产后子宫通过收缩恢复至孕前大小,收缩过程中可能将宫腔内残留的蜕膜组织或小血块排出。这种血块多呈暗红色,体积较小,伴随宫缩痛感明显时可使用热敷缓解。
2、胎盘剥离面愈合:
胎盘附着处血管在愈合过程中可能形成微小血栓,表现为恶露中混有绿豆至黄豆大小的血块。剖腹产手术中医生会清理宫腔,但局部仍可能存在少量凝血块。
3、凝血机制激活:
妊娠期血液呈高凝状态,产后为预防出血,凝血系统持续活跃可能导致恶露中夹杂纤维蛋白凝块。这类血块质地较软,按压易碎,与月经血块相似。
4、活动量影响:
卧床时间过长或突然改变体位时,宫腔内积存的血液可能集中排出形成血块。建议产妇每日适当下床活动,促进恶露顺畅引流。
5、异常情况警示:
若血块超过鸡蛋大小、持续排出超过1周、伴随发热或恶臭,需警惕胎盘残留或感染可能。剖腹产产妇尤其要注意体温变化及切口愈合情况。
产后应注意保持会阴清洁,每日用温水清洗外阴2-3次,及时更换卫生巾。饮食上多摄入含铁食物如动物肝脏、菠菜等,避免生冷辛辣刺激。可进行轻柔的腹部按摩促进子宫收缩,但需避开手术切口。观察恶露量变化时要注意卫生巾浸湿面积而非单纯计数,如2小时内浸透整片卫生巾需及时就医。适当散步有助于恶露排出,但应避免提重物或剧烈运动。如出现头晕、心悸等贫血症状或血块持续增多,应立即联系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