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化疗后发热可能提示感染风险,需警惕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危险程度主要与感染源、免疫抑制程度、发热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相关。
1. 感染风险化疗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时,细菌或真菌感染概率显著增加。需立即进行血培养、降钙素原检测,并经验性使用广谱抗生素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西司他丁。
2. 肿瘤热疾病本身可能引起肿瘤热,通常表现为中低度发热且抗生素无效。可考虑非甾体抗炎药如塞来昔布,同时监测血清M蛋白水平变化。
3. 药物反应硼替佐米等化疗药物可能引起药物热,常伴皮疹或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需与过敏反应鉴别,必要时更换为卡非佐米等替代方案。
4. 导管相关中心静脉导管感染表现为寒战高热,需拔除导管并送培养。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可选用万古霉素联合头孢吡肟。
化疗期间体温超过38℃应立即就医,日常需监测口腔黏膜、会阴等易感染部位,避免食用生冷食物,保持环境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