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度抑郁症不属于器质性疾病,而是以情绪障碍为核心的精神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涉及神经递质紊乱、遗传易感性、心理社会因素等多维度交互作用。
1、神经生物学因素与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功能失调相关,可通过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氟西汀、舍曲林等调节,需配合心理治疗改善认知功能。
2、遗传易感性一级亲属患病风险显著增高,基因多态性可能影响突触可塑性,建议高风险人群定期筛查情绪状态,早期干预可延缓疾病进展。
3、心理社会因素长期应激或创伤事件可能导致海马体萎缩,认知行为治疗能有效改善负性思维模式,必要时联合米氮平等具有镇静作用的抗抑郁药。
4、脑功能改变前额叶皮层和边缘系统功能连接异常可通过功能核磁共振检出,重复经颅磁刺激等物理治疗可作为药物难治性抑郁症的补充方案。
保持规律作息与适度运动有助于维持神经递质平衡,若出现持续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等症状建议尽早就诊精神心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