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发热度数一般在37.3℃至39℃之间,实际体温受病毒载量、免疫反应、基础疾病、年龄等因素影响。
1、病毒载量病毒复制活跃期可能出现高热,需通过核酸检测确认感染程度,遵医嘱使用连花清瘟胶囊、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等药物。
2、免疫反应机体炎症反应强度影响发热程度,儿童或青壮年可能出现较高体温,建议家长监测患儿精神状态,配合使用小儿柴桂退热颗粒等儿童适用剂型。
3、基础疾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患者发热可能加重原发病,需同时控制基础疾病,警惕胸闷气促等重症表现,必要时使用阿兹夫定片等抗病毒药物。
4、年龄因素老年患者可能表现为低热但病情较重,建议配备血氧仪监测氧饱和度,出现持续高热超过3天或呼吸困难须立即就医。
发热期间保持每日2000毫升饮水,选择小米粥、百合银耳羹等易消化食物,避免剧烈运动加重心肺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