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可通过复位固定、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康复训练等方式治疗。骨折通常由外伤、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重复应力损伤、骨骼发育异常等原因引起。
1、复位固定闭合复位适用于无明显移位的简单骨折,通过手法调整使骨折端恢复对位对线,配合夹板或石膏外固定。开放性骨折需清创后复位,严重粉碎性骨折可能需牵引维持复位。固定时间根据骨折类型和部位差异较大,指骨骨折通常固定3-4周,股骨颈骨折需固定8-12周。固定期间需定期复查X线观察愈合情况。
2、药物治疗疼痛明显时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等非甾体抗炎药。骨质疏松性骨折需配合阿仑膦酸钠片、碳酸钙D3片等抗骨质疏松药物。中药方面可选用伤科接骨片、云南白药胶囊等促进骨痂形成。合并感染时需使用头孢克肟分散片等抗生素。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医嘱,避免自行调整剂量。
3、物理治疗急性期48小时后可开始冷热交替敷贴减轻肿胀,2周后采用超声波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骨折愈合中期使用低频脉冲电磁场刺激成骨细胞活性,后期配合蜡疗软化瘢痕组织。关节周围骨折需尽早开始CPM机被动活动预防僵硬。物理治疗需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避免过早负重导致二次损伤。
4、手术治疗移位明显的长骨骨折常采用髓内钉内固定术,关节内骨折多选择钢板螺钉内固定。严重开放性骨折可能需外固定支架临时固定,待软组织条件改善后二期手术。老年髋部骨折优先考虑人工关节置换术。微创经皮接骨板技术适用于部分骨干骨折。术后需预防深静脉血栓和切口并发症。
5、康复训练固定期间进行患肢肌肉等长收缩训练,拆除外固定后逐步增加关节活动度练习。上肢骨折可早期进行抓握训练,下肢骨折需拄拐部分负重过渡。水中运动适合脊柱和下肢骨折后期康复。平衡训练能预防老年人再次骨折。康复计划需个体化制定,通常需要3-6个月达到功能恢复。
骨折后应保持均衡饮食,每日摄入800-1000mg钙质和10-20μg维生素D,多食用乳制品、深绿色蔬菜和小鱼干。戒烟限酒避免影响骨骼愈合,卧床期间需定时翻身预防压疮。恢复期避免剧烈运动和患肢过度负重,定期复查评估愈合进度。出现患肢麻木、剧烈疼痛或固定器松动需及时就医。康复过程中可配合中医推拿和针灸改善局部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