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相关性肾小球肾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主要病理类型包括膜性肾病、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等,临床表现为蛋白尿、血尿、水肿及肾功能异常。
1、病毒感染:乙型肝炎病毒通过免疫复合物沉积或直接损伤肾小球基底膜,导致炎症反应。治疗需抗病毒联合免疫调节,常用药物包括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核苷类似物。
2、免疫异常:病毒抗原激活异常免疫应答,引发补体系统活化及细胞因子释放。可应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同时监测肝功能变化。
3、病理损伤: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及足细胞损伤导致蛋白漏出。需进行肾穿刺明确病理类型,配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贝那普利减少蛋白尿。
4、慢性进展:长期未控制的病毒感染可导致肾纤维化。需定期检测尿微量白蛋白及肾小球滤过率,必要时采用肾脏替代治疗。
患者应低盐优质蛋白饮食,避免肾毒性药物,每3-6个月复查乙肝病毒载量及肾功能指标,由感染科与肾内科联合制定个体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