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张型心肌病与肥厚型心肌病是两种常见的心肌病变,主要区别在于心脏结构改变、病因及临床表现。扩张型心肌病以心室腔扩大和收缩功能减退为特征,肥厚型心肌病则以心室壁异常增厚和舒张功能障碍为主。
1、心脏结构差异:
扩张型心肌病表现为心室腔显著扩张,心肌变薄且收缩力下降,心脏整体呈球形改变。肥厚型心肌病则表现为心室壁不对称性增厚,尤其是室间隔部位,心室腔相对缩小,舒张期充盈受限。
2、病因机制不同:
扩张型心肌病多与病毒感染、酒精滥用、围产期因素或遗传基因突变有关,部分病例为特发性。肥厚型心肌病约60%为家族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由心肌肌节蛋白基因突变导致心肌细胞排列紊乱。
3、临床表现区别:
扩张型心肌病早期表现为活动后气促、乏力,晚期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下肢水肿等心力衰竭症状。肥厚型心肌病常见劳力性胸痛、晕厥,部分患者可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是青少年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4、影像学特征:
超声心动图检查中,扩张型心肌病显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大于55毫米,射血分数低于40%。肥厚型心肌病则表现为室间隔厚度≥15毫米,且与左心室后壁厚度比值大于1.3,多数患者收缩功能正常或超常。
5、治疗策略差异:
扩张型心肌病以改善心功能为主,常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和利尿剂等药物,终末期需考虑心脏移植。肥厚型心肌病治疗重点为缓解梗阻和预防猝死,使用β受体阻滞剂或钙拮抗剂改善舒张功能,高危患者需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
日常管理需注意限制钠盐摄入,每日控制在3克以内;避免剧烈运动特别是竞技性项目;保持规律作息和情绪稳定;定期监测体重变化,3天内体重增加2公斤以上应及时就诊;戒烟限酒,肥胖患者需控制体重指数在24以下。两种疾病患者均应每3-6个月复查心脏超声和心电图,遵医嘱调整用药方案,出现胸闷气促加重、夜间不能平卧等症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