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的常见原因主要有心肌缺血、高血压、心脏瓣膜病、心肌病和心律失常等。心力衰竭是指心脏泵血功能下降,无法满足机体代谢需求的一种病理状态。
1、心肌缺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供血不足是心力衰竭的常见原因。长期心肌缺血会引起心肌细胞坏死和纤维化,导致心肌收缩功能下降。患者可能出现胸闷、气促等症状。治疗需改善心肌供血,常用药物包括硝酸甘油、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
2、高血压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会增加心脏后负荷,导致左心室肥厚和舒张功能减退。随着病情进展,最终可能发展为心力衰竭。患者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后期可出现活动后气促、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降压治疗是关键,常用药物包括ACEI类、ARB类和利尿剂。
3、心脏瓣膜病心脏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都会增加心脏负担,长期可导致心力衰竭。风湿性心脏病是常见病因,患者可能出现心悸、乏力等症状。严重瓣膜病变可能需要手术治疗,药物可缓解症状但不能根治。
4、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和肥厚型心肌病都可导致心力衰竭。病因包括遗传因素、病毒感染等。患者可能出现心律失常、水肿等症状。治疗包括控制心衰症状和预防并发症,常用药物有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等。
5、心律失常持续性快速型心律失常如房颤可导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最终引发心力衰竭。患者可能出现心悸、乏力等症状。治疗需控制心室率或转复窦性心律,常用药物包括胺碘酮、β受体阻滞剂等。
心力衰竭患者需注意低盐饮食,每日钠摄入量控制在2克以内。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避免剧烈运动。定期监测体重变化,如短期内体重增加明显可能提示病情加重。严格遵医嘱服药,不可自行调整药物剂量。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戒烟限酒,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等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