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炎通常会导致右下腹疼痛,可能由阑尾管腔阻塞、细菌感染、淋巴滤泡增生、粪石梗阻、肠道功能紊乱等因素引起。疼痛初期多出现在脐周或上腹部,随后转移至右下腹麦氏点区域。
1、阑尾管腔阻塞阑尾管腔阻塞是阑尾炎最常见的发病机制。阑尾作为盲肠末端的细长盲管,其管腔狭窄容易因粪石、异物或黏膜肿胀发生梗阻。管腔阻塞后腔内压力升高,影响血液供应,导致黏膜屏障受损。此时患者会感到脐周隐痛,伴随食欲减退和恶心症状。早期可通过禁食、静脉补液等保守治疗缓解,若进展为化脓性阑尾炎则需手术切除。
2、细菌感染肠道内大肠杆菌、厌氧菌等病原体在阑尾管腔阻塞后大量繁殖,引发黏膜溃疡和化脓性炎症。细菌产生的毒素会刺激腹膜神经,造成右下腹持续性钝痛并伴随发热。查体可见麦氏点压痛和反跳痛,血液检查显示白细胞升高。这种情况需使用头孢曲松钠、甲硝唑等抗生素控制感染,必要时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
3、淋巴滤泡增生青少年患者常见因呼吸道或胃肠道感染引发回盲部淋巴组织增生,肿胀的淋巴滤泡可堵塞阑尾开口。这种类型的疼痛起病较急,多先表现为全腹痛,12-24小时后定位于右下腹。体检可能发现腰大肌试验阳性,提示炎症波及腹膜后间隙。早期可尝试抗生素治疗,若形成阑尾周围脓肿则需穿刺引流。
4、粪石梗阻长期便秘或低纤维饮食者易形成坚硬粪石卡压阑尾根部。粪石机械性刺激会导致阑尾痉挛性疼痛,特征为阵发性加剧的绞痛,可能伴随排便感。腹部CT可见阑尾增粗伴粪石影。这种情况保守治疗效果有限,多数需要急诊手术防止穿孔。术后需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摄入。
5、肠道功能紊乱胃肠动力异常或自主神经失调可能引起阑尾排空障碍,这种非器质性病变导致的疼痛位置较模糊,可能表现为右下腹间歇性胀痛。可通过胃肠减压、解痉药物如消旋山莨菪碱缓解症状,同时需排除肠易激综合征等功能性肠病。建议记录饮食日志,避免进食辛辣刺激食物。
阑尾炎患者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采取半卧位减轻腹肌紧张。饮食选择米汤、藕粉等流质食物,避免牛奶、豆类等产气食品。恢复期可逐步增加蒸蛋、软面条等低渣饮食,每日补充足量维生素C促进伤口愈合。术后两周内禁止剧烈运动,三个月内定期复查腹部超声。出现发热、呕吐或腹痛加剧需立即返院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