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咽颊炎主要表现为咽痛、发热、口腔疱疹,症状发展可分为早期咽部充血、进展期疱疹溃疡、恢复期症状消退三个阶段。
1、咽痛:
疾病初期以突发性咽痛为主要特征,疼痛程度从轻度灼热感到剧烈吞咽困难不等。查体可见咽峡部及软腭弥漫性充血,部分患者伴有下颌淋巴结肿大。疼痛通常在发病24小时内达到高峰,是病毒侵犯咽部黏膜神经末梢所致。
2、发热:
约80%患者出现38-40℃高热,多持续2-4天。儿童可能出现热性惊厥,成人常伴头痛、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发热程度与病毒载量相关,柯萨奇病毒A组感染时体温波动更为明显。
3、口腔疱疹:
发病1-2天后咽部出现直径1-2毫米灰白色疱疹,周围绕以红晕,主要分布于腭弓、悬雍垂及扁桃体表面。疱疹破溃后形成黄色浅溃疡,此时疼痛最为剧烈,可能影响进食进水。
4、食欲减退:
因口腔疼痛导致的吞咽障碍可使婴幼儿拒食拒饮,出现脱水风险。成人患者可能出现味觉异常,对酸性食物敏感度增加。此症状随溃疡愈合逐渐改善,通常不超过1周。
5、病程演变:
典型病程为7-10天,疱疹3天内破溃,溃疡5-7天愈合。免疫功能低下者可能出现疱疹扩散至口腔其他部位或病程延长。极少数病例会并发无菌性脑膜炎或心肌炎。
患病期间建议选择常温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蒸蛋等,避免辛辣、过酸或坚硬食物刺激溃疡面。保持口腔清洁可使用淡盐水漱口,儿童可用医用棉签蘸取生理盐水轻柔擦拭。体温超过38.5℃时可采用物理降温,如退热贴或温水擦浴。恢复期需注意补充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促进黏膜修复。密切观察有无精神萎靡、尿量减少等脱水表现,出现持续高热不退、颈部强直等症状需及时就医。
喉咙疼痛伴随吞咽困难可选用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或西瓜霜含片缓解症状。咽喉痛常见于急性咽炎、扁桃体炎等上呼吸道感染,药物选择需结合具体病因。
1、解热镇痛药:
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减轻咽喉黏膜炎症反应,适用于中度以上疼痛伴发热的情况。使用前需排除消化道溃疡等禁忌证。
2、局部含片:
西瓜霜含片含冰片、薄荷脑等成分,能暂时麻痹局部神经末梢缓解疼痛感。西地碘含片具有广谱抗菌作用,适合细菌性咽炎辅助治疗。
3、中成药制剂:
蓝芩口服液含板蓝根、黄芩等清热解毒成分,对病毒性咽炎效果显著。银黄含化片兼具抗炎与镇痛双重作用,可减轻黏膜充血水肿。
4、抗生素使用:
细菌感染引起的化脓性扁桃体炎需使用阿莫西林等抗生素,但需经医生确诊后使用。滥用抗生素可能导致耐药性及肠道菌群失调。
5、黏膜保护剂:
康复新液含有多元醇类成分,能在咽喉黏膜形成保护膜减少刺激。与镇痛药联用可延长药物作用时间,适合干燥型咽痛患者。
出现咽喉疼痛期间应保持每日2000毫升温水摄入,避免辛辣刺激食物。用淡盐水漱口每日3-4次有助于清洁口腔。若疼痛持续超过3天伴高热、呼吸困难等症状,需及时耳鼻喉科就诊排除急性会厌炎等急症。睡眠时抬高床头15度可减轻夜间咽喉充血,室内湿度建议维持在50%-60%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