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症状主要包括视网膜病变、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足。这些症状可能由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引起,需通过定期监测和综合管理预防。
1、视网膜病变:
长期高血糖可导致视网膜微血管损伤,早期表现为视物模糊或飞蚊症,进展期可能出现视力骤降甚至失明。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年接受眼底检查,严格控制血糖和血压可延缓病变进展。
2、周围神经病变:
高血糖会损害周围神经髓鞘,常见症状包括四肢末端麻木、刺痛或感觉减退,夜间症状可能加重。保持血糖稳定、补充B族维生素有助于改善症状,严重时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神经修复药物。
3、糖尿病肾病:
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初期表现为微量蛋白尿,随病情发展可能出现水肿、血压升高和肾功能减退。限制蛋白质摄入、控制血压血糖可减缓肾病进展,定期检测尿微量白蛋白至关重要。
4、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可能出现胸闷、心悸等冠心病症状,或头晕、头痛等高血压表现。除控制血糖外,还需管理血脂、戒烟限酒,必要时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预防血栓形成。
5、糖尿病足:
神经血管双重病变导致足部感觉迟钝,易出现溃疡、感染甚至坏疽。日常需保持足部清洁干燥,避免外伤,选择宽松透气的鞋袜,发现伤口应及时就医处理。
糖尿病患者应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每日进行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饮食上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如燕麦、糙米,控制每日总热量摄入。定期监测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每3-6个月检查糖化血红蛋白,每年进行并发症筛查。保持规律作息和良好心态,避免情绪波动影响血糖控制,出现异常症状时及时就医评估。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主要由长期高血糖引起的血管和神经损伤导致,常见原因包括微血管病变、大血管病变、代谢紊乱、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
1、微血管病变:
长期高血糖会损伤毛细血管基底膜,导致微循环障碍。典型表现为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和周围神经病变。高血糖促使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异常,通透性增加,最终引发器官缺血缺氧。
2、大血管病变:
血糖代谢异常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主要累及心脑血管和下肢动脉。患者易合并冠心病、脑卒中和下肢缺血,这与糖基化终产物沉积、脂质代谢紊乱密切相关。
3、代谢紊乱:
胰岛素抵抗状态下,多元醇通路激活导致山梨醇蓄积,肌醇代谢异常影响神经传导。同时蛋白质非酶糖基化造成胶原交联,加速组织纤维化进程。
4、氧化应激:
高血糖环境下线粒体电子传递链产生活性氧簇,超出机体清除能力。自由基攻击细胞膜脂质、蛋白质和DNA,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和神经元。
5、炎症反应:
糖毒性激活核因子κB通路,促进肿瘤坏死因子-α等炎性因子释放。慢性低度炎症状态进一步加重胰岛素抵抗,形成恶性循环。
糖尿病患者需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和并发症筛查,建议采用地中海饮食模式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严格戒烟限酒,保持足部清洁干燥,每3-6个月进行眼底检查和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出现四肢麻木、视力模糊或蛋白尿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