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口容易感染可能与免疫力低下、伤口处理不当、糖尿病、血液循环不良、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因素有关。伤口感染通常表现为红肿、疼痛、渗液、发热等症状,可通过规范清创、抗生素治疗、控制基础疾病等方式干预。
1、免疫力低下免疫力低下人群如老年人、HIV感染者或化疗患者,其免疫系统功能减弱,皮肤黏膜屏障受损,病原体更易侵入伤口。日常需加强营养摄入,适当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C,避免接触污染环境。若出现持续低热或伤口恶化,需就医评估免疫状态。
2、伤口处理不当未及时清洁伤口或使用不洁敷料覆盖,可能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体定植。建议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后,涂抹莫匹罗星软膏等外用抗生素,并定期更换无菌敷料。深部创伤或动物咬伤需及时接种破伤风疫苗。
3、糖尿病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环境利于细菌繁殖,同时周围神经病变使伤口不易察觉。需每日监测血糖,使用胰岛素或二甲双胍控制血糖水平。足部伤口需特别警惕,可配合使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促进愈合。
4、血液循环不良静脉曲张或动脉硬化患者局部组织灌注不足,伤口修复能力下降。可穿戴医用弹力袜改善静脉回流,口服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慢性溃疡需联合使用银离子敷料,必要时行血管介入治疗。
5、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激素会抑制炎症反应和胶原合成,增加感染风险。长期服用泼尼松等药物者,伤口护理应更严格。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必要时预防性使用头孢呋辛等抗生素。
预防伤口感染需保持创面清洁干燥,避免抓挠或碰水。均衡饮食可多摄入富含锌的牡蛎、维生素A的胡萝卜等食物,促进上皮再生。定期检查慢性伤口变化,出现化脓、恶臭或发热时立即就医。糖尿病患者建议每季度进行足部专业护理,吸烟者需戒烟以改善微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