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平
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中医院
肛肠科
下尿路感染通常由细菌感染引起,常见原因包括细菌入侵、免疫系统功能下降以及不良生活习惯。治疗需根据病因采取抗菌药物、加强个人卫生和调整生活方式等措施。
1、细菌入侵:大多数下尿路感染由大肠杆菌等细菌通过尿道进入膀胱或尿道引起。细菌可能来自肛门或外阴区域,尤其是在女性中,由于尿道较短,细菌更容易上行感染。预防措施包括小便后从前向后擦拭、避免使用刺激性洗液以及性生活后及时排尿。
2、免疫系统功能下降: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更容易发生下尿路感染,例如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或老年人。免疫系统的削弱使得身体难以有效抵御细菌侵袭。建议通过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和充足睡眠来增强免疫力,必要时可咨询医生补充免疫调节药物。
3、不良生活习惯:饮水不足、长时间憋尿以及穿着过紧的内裤都会增加感染风险。饮水不足导致尿液浓缩,细菌繁殖机会增加;憋尿使膀胱内细菌滞留时间延长;过紧的内裤可能造成局部温度和湿度升高,为细菌繁殖提供条件。建议每天饮水1500-2000毫升,避免长时间憋尿,选择透气性好的棉质内裤。
4、其他因素:女性更年期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尿道和阴道黏膜变薄,防御能力减弱;男性前列腺肥大也可能增加感染风险。女性可考虑局部使用雌激素软膏,男性则需针对前列腺问题进行治疗。导尿管使用、尿道结构异常或结石等也会诱发感染,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处理。
下尿路感染的原因多样,治疗需结合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同时改善生活习惯和加强预防意识是减少感染发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