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与手足口病可通过症状特征、病原体类型、发病人群等方面区分。感冒主要由鼻病毒等引起,表现为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症状;手足口病则由肠道病毒导致,以手、足、口腔疱疹为典型特征,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
1、症状差异感冒常见症状包括打喷嚏、咽痛、低热,通常不伴随皮疹。手足口病早期可能出现发热,随后口腔黏膜、手掌、足底出现红色斑丘疹或水疱,部分患儿伴随食欲减退、拒食。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是手足口病的特异性表现。
2、病原体不同感冒多由鼻病毒、冠状病毒等呼吸道病毒引起,通过飞沫传播。手足口病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16型或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所致,通过接触患者分泌物或污染物品传播,具有更强传染性。
3、发病人群感冒可发生于各年龄段人群,全年均可发病。手足口病集中爆发于夏秋季,90%以上病例为5岁以下儿童,托幼机构易发生聚集性疫情,成人感染概率较低。
4、病程进展普通感冒病程约3-7天,症状逐渐缓解。手足口病发热持续2-3天后出现皮疹,口腔疱疹约1周消退,重症病例可能并发脑炎、肺水肿,需警惕持续高热、肢体抖动等危险信号。
5、治疗原则感冒以对症治疗为主,可选用复方氨酚烷胺片、连花清瘟胶囊等药物缓解症状。手足口病轻症需隔离观察,使用开喉剑喷雾剂、康复新液护理口腔,重症需住院治疗。两种疾病均需注意补液休息,避免交叉感染。
家长发现儿童出现疱疹或持续高热时,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日常需加强手卫生,患病期间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保持居室通风,对患儿玩具、餐具进行消毒,饮食以温凉流质为主,避免刺激性食物加重口腔不适。接种EV71疫苗可有效预防重症手足口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