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EI类降压药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有干咳、高钾血症、血管性水肿、肾功能损害、低血压。
1、干咳:
ACEI类药物可能抑制缓激肽降解,导致呼吸道敏感性增加,约20%患者会出现持续性干咳。症状通常在用药1周后出现,表现为无痰刺激性咳嗽,夜间加重。若咳嗽严重影响生活,可考虑更换为ARB类降压药。
2、高钾血症:
这类药物会减少醛固酮分泌,抑制钾离子排泄。肾功能不全或联用保钾利尿剂时风险更高,可能引发肌无力、心律失常。用药期间需定期监测血钾水平,避免高钾饮食。
3、血管性水肿:
与缓激肽蓄积相关,表现为突发性口唇、舌体或喉头水肿,发生率约0.1%-0.5%。虽罕见但可能危及气道通畅,出现呼吸困难需立即停药并就医。
4、肾功能损害:
ACEI可能降低肾小球滤过压,尤其肾动脉狭窄患者易出现血肌酐升高。用药初期应每1-2周监测肾功能,若肌酐上升超过基础值30%需调整用药方案。
5、低血压:
首次给药后可能出现"首剂效应",常见于容量不足或联用利尿剂者。建议初始剂量减半,服药后平卧30分钟,老年患者更需警惕体位性低血压。
使用ACEI类药物期间应保持低盐饮食,每日钠摄入控制在3克以内;避免剧烈体位变化防止跌倒;定期监测血压、电解质和肾功能;出现皮疹、味觉异常等轻微反应时可暂观察,但持续不缓解需复诊调整用药。合并糖尿病或心衰患者更需重视药物相互作用,服药期间禁止自行联用非甾体抗炎药。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最常见的并发症有心力衰竭、心房颤动、血栓栓塞、肺部感染及肺动脉高压。
1、心力衰竭:
二尖瓣狭窄导致左心房血液流入左心室受阻,长期负荷过重引发左心房扩大和压力升高。随着病情进展,肺静脉回流受阻可诱发肺淤血,最终发展为右心衰竭。患者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及下肢水肿,需通过利尿剂减轻心脏负荷。
2、心房颤动:
左心房扩大易引发电传导异常,约半数患者会并发房颤。快速心室率可能诱发急性肺水肿,同时心房失去有效收缩会增加血栓形成风险。控制心室率药物和抗凝治疗是主要干预手段,必要时需考虑电复律。
3、血栓栓塞:
左心房血流淤滞合并房颤时,心耳部位易形成附壁血栓。血栓脱落可导致体循环栓塞,其中脑动脉栓塞最为危险,表现为突发偏瘫或失语。所有房颤患者均需评估抗凝治疗指征,常用药物包括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
4、肺部感染:
长期肺淤血使支气管黏膜抵抗力下降,易反复发生支气管炎或肺炎。感染又会加重心脏负担形成恶性循环,需及时使用抗生素治疗。预防措施包括接种肺炎疫苗和流感疫苗。
5、肺动脉高压:
长期二尖瓣狭窄导致肺静脉压力逆向传导,引发肺小动脉痉挛和血管重构。重度肺动脉高压可导致右心室肥厚衰竭,出现颈静脉怒张、肝淤血等症状。超声心动图可评估肺动脉压力程度。
患者日常需限制钠盐摄入,每日控制在3克以内;避免剧烈运动但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活动;注意防寒保暖预防呼吸道感染;定期监测体重变化,3天内增长2公斤以上应及时就诊;育龄期女性需咨询医生评估妊娠风险。出现咯血、晕厥或呼吸困难加重等预警症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