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除颤同步与非同步的主要区别在于放电时机是否与患者心电活动同步。同步电除颤需识别R波后放电,适用于心律规则的心律失常;非同步电除颤则立即放电,用于心室颤动或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
同步电除颤通过心电图识别患者心脏电活动的R波,在R波降支时释放电流,避免在心脏复极期放电导致室颤风险。这种模式适用于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心律相对规则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同步电除颤需要患者具有可识别的心电活动,放电延迟通常不超过100毫秒,能量选择较低,一般从50-100焦耳开始。
非同步电除颤无需识别心电周期,按下放电按钮后立即释放高能量电流。主要用于心室颤动或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等致命性心律失常,此时心脏已失去有效泵血功能,延迟放电将增加死亡率。非同步除颤初始能量选择较高,双相波除颤器通常为120-200焦耳,单相波除颤器为360焦耳。实施前需确认患者无意识、无脉搏,电极板位置与同步除颤相同,分别为胸骨右缘第二肋间和左腋中线第五肋间。
操作电除颤设备前应确保环境安全,检查设备工作状态。实施后立即进行心肺复苏,评估患者心律变化。无论采用何种模式,均需遵循急救流程,及时联系专业医疗团队。日常维护中需定期检查除颤器电池和电极状态,医护人员应接受规范化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