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肛裂便血需注意保持局部清洁、调整饮食结构、避免便秘、及时就医和遵医嘱用药。肛裂可能与排便困难、饮食不当、局部感染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排便疼痛、粪便带血等症状。
1、保持清洁每次排便后建议家长用温水清洗患儿会阴部,避免使用刺激性肥皂或纸巾用力擦拭。清洗后可涂抹凡士林软膏或红霉素软膏保护创面,减少摩擦刺激。若出现红肿渗液,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
2、调整饮食家长需为患儿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西蓝花、燕麦片、火龙果等,每日饮水量不少于800毫升。可适量添加乳果糖口服溶液软化粪便,避免食用辛辣、油炸食品。母乳喂养的婴儿,母亲应同步调整饮食结构。
3、预防便秘建立规律排便习惯,每日固定时间让患儿坐便盆5-10分钟。可顺时针按摩腹部促进肠蠕动,必要时遵医嘱使用开塞露帮助排便。避免长期服用刺激性泻药,以免产生药物依赖性。
4、及时就医若便血持续3天以上或伴随发热、肛门脓肿,需立即就诊小儿外科。医生可能通过肛门指检确诊,严重者需行肛门括约肌侧切术。反复发作的肛裂需排除克罗恩病等器质性疾病。
5、规范用药急性期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复方角菜酸酯栓促进愈合,疼痛明显时使用利多卡因凝胶局部麻醉。合并感染时需口服头孢克洛干混悬剂,配合康复新液坐浴。禁止自行使用含激素药膏。
日常应选择宽松棉质内裤,避免久坐硬质座椅。排便后可用温水坐浴5-10分钟缓解疼痛,水温控制在38-40℃。长期未愈的肛裂可能形成前哨痔,需定期复查肛门镜。家长应记录患儿排便频率和粪便性状,就诊时向医生详细说明病情变化。注意观察患儿是否因疼痛恐惧排便,及时进行心理疏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