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裂可能由便秘、腹泻、分娩创伤、肛门括约肌痉挛、炎症性肠病等原因引起。肛裂通常表现为排便时剧烈疼痛、便血、肛门瘙痒等症状,可通过调整饮食、药物治疗、手术等方式干预。
1、便秘粪便干硬导致排便时过度用力,可能撕裂肛管皮肤形成肛裂。长期便秘会使肛管反复受损,表现为排便后持续性灼痛和少量鲜红色便血。建议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燕麦、西蓝花等,配合使用开塞露或乳果糖口服溶液软化粪便。若伴随肛门水肿,可遵医嘱外用复方角菜酸酯栓缓解症状。
2、腹泻频繁排便刺激肛周黏膜可能导致机械性损伤。稀便中的消化酶持续侵蚀肛管上皮,可能引发撕裂样疼痛和排便后痉挛痛。需针对原发病治疗,如细菌性肠炎可选用诺氟沙星胶囊,同时使用蒙脱石散保护肠黏膜。局部可涂抹痔疮膏减轻炎症反应。
3、分娩创伤经阴道分娩时盆底肌过度牵拉可能造成肛管后正中线撕裂,这是产妇产后肛裂高发的主因。典型表现为伤口跳痛和排便恐惧感。建议产后使用高锰酸钾坐浴消毒,配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促进愈合。若形成慢性溃疡需考虑肛门内括约肌侧切术。
4、肛门括约肌痉挛肛管肌肉持续性收缩会导致局部缺血,降低组织修复能力。这种痉挛多与精神紧张相关,表现为肛门紧缩感和间歇性刺痛。生物反馈训练有助于放松肌肉,急性期可遵医嘱服用盐酸屈他维林片缓解痉挛,配合硝酸甘油软膏改善局部血供。
5、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等慢性炎症可能侵蚀肛管全层,形成深达肌层的裂隙。此类肛裂常伴肛门分泌物增多和周围皮肤湿疹化。需控制原发病活动期,如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严重者需注射英夫利西单抗。局部可应用甲硝唑氯己定洗剂预防感染。
日常需保持每日1500-2000毫升饮水量,优先选择全谷物和绿叶蔬菜。排便时避免久蹲用力,每次控制在5分钟内。急性期疼痛明显者可尝试40℃温水坐浴,每日2次。若保守治疗2周未愈或出现发热、脓性分泌物,需及时至肛肠科就诊排除肛周脓肿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