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脱垂性尿失禁可通过盆底肌锻炼、子宫托治疗、药物治疗、物理疗法及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该症状通常由盆底肌松弛、分娩损伤、慢性腹压增高、雌激素水平下降及先天结缔组织薄弱等因素引起。
1、盆底肌锻炼:
凯格尔运动是增强盆底肌张力的有效方法,通过规律收缩肛门和阴道周围肌肉群改善控尿能力。每日坚持3组训练,每组15次收缩,持续6周可见效果。生物反馈辅助训练能帮助患者更准确掌握发力技巧。
2、子宫托治疗:
环形或立方体子宫托可机械性支撑下垂器官,缓解膀胱压迫。需由妇科医生根据脱垂程度选择合适型号,每3个月更换并配合阴道雌激素软膏使用,预防黏膜溃疡。适合不宜手术的老年患者。
3、药物治疗:
盐酸米多君等α受体激动剂可增加尿道闭合压,改善压力性尿失禁。局部应用雌三醇乳膏能修复萎缩的尿道黏膜。使用药物需监测血压变化和乳腺健康,疗程不超过3个月。
4、物理疗法:
磁刺激和电刺激疗法通过被动激活盆底神经肌肉,促进血液循环和组织修复。每周2次治疗,10次为1疗程,配合居家训练可延长疗效。对轻中度脱垂合并急迫性尿失禁效果显著。
5、手术治疗:
经阴道子宫骶骨固定术或腹腔镜骶棘韧带固定术适用于重度脱垂患者,同时可行尿道中段悬吊术解决尿失禁。术后需避免提重物和剧烈运动3个月,复发率低于10%。
建议每日摄入30克膳食纤维预防便秘,避免提举超过5公斤重物。游泳和瑜伽等低冲击运动有助于核心肌群锻炼,戒烟可减少慢性咳嗽对盆底的压力。穿着收腹裤提供临时支撑时需每4小时松开透气,定期复查评估脱垂进展。出现排尿灼痛或发热需及时排查尿路感染。
女性压力性尿失禁需通过尿动力学检查、盆底肌功能评估、超声检查、膀胱镜检查及排尿日记等综合诊断。
1、尿动力学检查:
通过测量膀胱压力、尿流率等参数评估储尿与排尿功能,可明确是否存在膀胱过度活动或尿道括约肌功能不全。检查时需向膀胱注入生理盐水并记录压力变化,能准确区分压力性尿失禁与其他类型尿失禁。
2、盆底肌功能评估:
采用指检或肌电图检测盆底肌群收缩力,判断肌肉松弛程度。检查时要求患者模拟憋尿动作,医生通过触诊或设备记录肌肉收缩强度与持续时间,结果直接影响康复方案制定。
3、超声检查:
经会阴或经阴道超声可观察膀胱颈位置移动度及尿道旋转角度。患者在咳嗽或用力时进行动态扫描,若膀胱颈下移超过1厘米或尿道旋转角大于30度,提示盆底支撑结构薄弱。
4、膀胱镜检查:
用于排除膀胱肿瘤、结石等器质性疾病。通过内窥镜直接观察膀胱黏膜及尿道内口形态,尤其适用于伴有血尿或反复尿路感染的患者,可发现合并的膀胱过度活动症或间质性膀胱炎。
5、排尿日记:
要求患者连续记录3天饮水量、排尿时间及尿失禁发作情况,分析漏尿与腹压增高的关联性。日记需详细记录每次漏尿时的活动类型如咳嗽、跳跃,有助于判断病情严重程度。
日常建议加强凯格尔运动训练,每日3组收缩盆底肌动作,每组维持10秒;避免提重物及长期站立;控制咖啡因摄入以减少膀胱刺激;超重者需减重以降低腹压。若保守治疗无效,可考虑尿道中段悬吊术等手术方案,术后需定期复查盆底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