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踝骨折一个月后通常处于初步愈合阶段,恢复程度受骨折类型、固定方式及个体差异影响,主要表现为肿胀减轻、疼痛缓解及部分负重能力恢复。
1、肿胀消退:
骨折后一个月局部肿胀会明显减轻,但可能仍有轻度水肿。此时可通过抬高患肢、冷敷及穿戴弹力袜促进静脉回流,避免长时间下垂。若肿胀持续加重需排除深静脉血栓或感染。
2、疼痛控制:
急性疼痛多已缓解,转为活动时隐痛。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释胶囊、塞来昔布胶囊等,避免过早完全负重。持续性静息痛需警惕骨不连或内固定失效。
3、关节活动度:
拆除外固定后踝关节活动范围可恢复30%-50%,但背屈受限较明显。每日需进行被动踝泵训练及无负重状态下顺时针/逆时针画圈练习,防止关节僵硬。
4、骨痂形成:
X线检查可见骨折线周围云雾状骨痂影,但力学强度不足。简单骨折愈合较快,粉碎性骨折或合并骨质疏松者需延长保护期。期间需补充钙剂与维生素D3促进矿化。
5、负重能力:
部分患者可尝试拄双拐部分负重≤体重的30%,但需根据复查结果逐步增加。过早完全负重可能导致骨折移位,建议使用步行靴或支具保护。
康复期间需保证每日摄入500毫升牛奶或等量乳制品,配合豆腐、深绿色蔬菜等富含钙质的食物。可进行非负重状态下的直腿抬高、股四头肌静力收缩等训练,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睡眠时用枕头垫高患肢至心脏水平以上,定期复查X线评估愈合进度。若出现皮肤发紫、剧烈疼痛或发热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