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后肌肉肿痛可通过冷敷、抬高患肢、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适当活动等方式缓解。骨折后肌肉肿痛通常由局部组织损伤、炎症反应、血液循环障碍等原因引起。
1、冷敷:骨折后24-48小时内,使用冰袋或冷敷包敷于肿痛部位,每次15-20分钟,间隔1-2小时。冷敷有助于收缩血管,减少局部出血和肿胀,同时缓解疼痛。注意避免直接接触皮肤,防止冻伤。
2、抬高患肢:将骨折部位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利用重力作用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可使用枕头或垫子支撑患肢,保持舒适姿势。抬高患肢有助于减少局部血液淤积,加速组织修复。
3、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片400mg,每日3次、对乙酰氨基酚片500mg,每日3次可缓解疼痛和炎症。外用药物如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膏每日2-3次也可局部使用。药物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长期使用。
4、物理治疗:骨折稳定后,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超声波治疗、电疗等物理治疗。超声波治疗通过高频振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组织修复。电疗通过电流刺激神经和肌肉,缓解疼痛和肌肉紧张。物理治疗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5、适当活动: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患肢的轻微活动,如手指、脚趾的屈伸运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避免剧烈活动,以免加重损伤。适当活动需根据骨折部位和恢复情况逐步进行,避免过早负重。
骨折后肌肉肿痛期间,注意饮食均衡,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C和钙质的食物,如鸡蛋、牛奶、鱼类、新鲜蔬菜水果等,有助于促进骨折愈合。适当进行患肢的康复训练,如被动关节活动、肌肉力量训练等,有助于恢复患肢功能。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有助于加速康复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