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可通过控制感染、改善通气、氧疗、药物治疗、机械通气等方式治疗。急性发作通常由呼吸道感染、空气污染、气候变化、治疗中断、基础疾病加重等原因引起。
1、控制感染:
细菌或病毒感染是急性发作的常见诱因。治疗需根据病原体选择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左氧氟沙星、奥司他韦等。同时需进行痰培养指导用药,避免滥用抗生素导致耐药性。
2、改善通气:
支气管舒张剂是改善通气功能的关键药物,常用短效β2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配合抗胆碱能药物异丙托溴铵。严重时可联合茶碱类药物,但需监测血药浓度防止中毒。
3、氧疗管理:
低流量吸氧可纠正低氧血症,目标血氧饱和度维持在88%-92%。需注意二氧化碳潴留风险,尤其对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无创通气可作为过渡治疗手段。
4、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可减轻气道炎症,通常采用泼尼松口服或甲泼尼龙静脉注射。祛痰剂如氨溴索有助于排痰。必要时使用利尿剂处理右心衰竭。
5、机械通气:
当出现严重呼吸衰竭时需考虑有创机械通气。指征包括意识障碍、严重酸中毒、呼吸肌疲劳等。需评估插管风险和获益,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等并发症。
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日常应坚持戒烟,避免接触粉尘和冷空气刺激。饮食宜高蛋白、高热量,少食多餐减轻膈肌压迫。适度进行呼吸肌锻炼如腹式呼吸,维持适宜体重。定期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遵医嘱规范用药,监测肺功能变化。急性期后需进行肺康复训练,逐步恢复活动能力。出现咳嗽咳痰加重、呼吸困难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时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可能引发肺源性心脏病、自发性气胸、呼吸衰竭、肺部感染和骨质疏松等并发症。
1、肺源性心脏病:
长期缺氧和肺动脉高压导致右心室负荷增加,逐渐发展为右心肥大和功能衰竭。患者可能出现下肢水肿、颈静脉怒张等症状,需通过低流量吸氧和利尿剂缓解症状。
2、自发性气胸:
肺大疱破裂使气体进入胸膜腔,突发胸痛和呼吸困难是典型表现。轻度气胸可通过卧床休息吸收,严重者需胸腔闭式引流。
3、呼吸衰竭:
气道阻塞加重时出现Ⅱ型呼吸衰竭,表现为意识模糊和二氧化碳潴留。无创通气是主要治疗手段,急性期需住院监测血气指标。
4、肺部感染:
呼吸道防御功能下降易继发细菌或病毒感染,常见发热和脓痰症状。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可预防感染,发作时需根据痰培养结果选用抗生素。
5、骨质疏松: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及活动减少导致骨量流失,增加骨折风险。定期骨密度检测和补充钙剂、维生素D有助于骨骼健康。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日进行缩唇呼吸和腹式呼吸训练。饮食需保证高蛋白摄入如鱼肉、豆制品,配合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增强肺功能。冬季注意保暖避免冷空气刺激,严格遵医嘱使用支气管扩张剂,每半年复查肺功能与胸部CT。出现咯血或意识改变等急症表现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