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中耳炎可通过局部热敷、药物镇痛、调整睡姿、保持耳道干燥、就医治疗等方式缓解疼痛。中耳炎疼痛通常由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免疫力低下、耳道异物、过敏反应等原因引起。
1、局部热敷:
用温热毛巾敷在患侧耳朵周围,温度控制在40℃左右,每次持续10-15分钟。热敷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缓解鼓膜压力。注意避免温度过高烫伤皮肤,热敷后及时擦干耳周水分。
2、药物镇痛:
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等解热镇痛药,可有效缓解中耳炎引起的疼痛和发热。避免自行使用滴耳液,鼓膜穿孔时禁用任何耳道用药。用药期间需监测体温变化和疼痛程度。
3、调整睡姿:
让患儿保持患耳朝上的侧卧姿势,避免压迫发炎部位。垫高床头30度可减轻耳部充血,缓解夜间疼痛加剧。哺乳期婴儿应保持头高脚低位喂养,防止乳汁逆流至咽鼓管。
4、保持耳道干燥:
洗澡时用棉球堵塞外耳道防止进水,游泳需佩戴专业耳塞。潮湿环境会加重细菌繁殖,延长病程。发现耳道有分泌物时,用无菌棉签轻轻擦拭外耳道口,切勿深入掏挖。
5、就医治疗:
持续疼痛超过24小时或伴随高热、耳流脓等症状时,需及时就诊。医生会根据病情开具抗生素,严重者可能需鼓膜穿刺引流。反复发作的中耳炎需排查腺样体肥大等原发病因。
患儿饮食宜清淡,多补充维生素C含量高的水果如猕猴桃、橙子,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每日充足睡眠,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增强体质。注意观察听力变化,避免用力擤鼻涕,感冒时及时治疗鼻塞症状。冬季注意耳部保暖,远离二手烟环境,定期进行儿童保健体检。
小儿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可通过抗生素治疗、鼓膜穿刺引流、局部清洁护理、镇痛退热处理、预防并发症等方式治疗。该病通常由细菌感染、上呼吸道感染扩散、咽鼓管功能障碍、免疫力低下、耳部外伤或进水等原因引起。
1、抗生素治疗:
细菌感染是主要病因,需根据病原菌选择敏感抗生素。常用药物包括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克洛或阿奇霉素等。疗程通常持续7-10天,需完成全程治疗以防复发。用药期间需监测药物过敏反应及胃肠道副作用。
2、鼓膜穿刺引流:
当鼓室内脓液积聚导致剧烈耳痛或高热时,需行鼓膜切开术引流脓液。该操作能迅速缓解疼痛并促进药物渗透。术后需保持耳道干燥,避免污水进入,通常2-3天内穿孔可自行愈合。
3、局部清洁护理:
使用无菌棉签轻柔清理外耳道分泌物,配合3%过氧化氢溶液冲洗。禁止自行使用滴耳液,避免损伤鼓膜。保持患儿卧位时患耳朝上,哺乳期婴儿喂奶后需竖抱拍嗝以防反流。
4、镇痛退热处理:
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可缓解耳痛及发热症状。耳部热敷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但体温超过38.5℃时应采用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避免使用阿司匹林以防瑞氏综合征。
5、预防并发症:
未规范治疗可能引发乳突炎、脑膜炎或听力损伤。治疗期间需避免用力擤鼻,游泳或洗澡时使用耳塞。反复发作患儿建议检查腺样体,合并过敏性鼻炎需同步治疗。
患儿饮食应选择温凉流质食物,避免辛辣刺激。增加维生素C摄入促进黏膜修复,如猕猴桃、橙汁等。保持每日饮水1000-1500毫升,卧室湿度50%-60%。恢复期避免乘坐飞机或前往高原,防止气压损伤。建议每3个月复查听力至完全康复,期间出现耳溢液复发或平衡障碍需立即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