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可通过抗生素治疗、鼓膜穿刺引流、局部清洁护理、镇痛退热处理、预防并发症等方式治疗。该病通常由细菌感染、上呼吸道感染扩散、咽鼓管功能障碍、免疫力低下、耳部外伤或进水等原因引起。
1、抗生素治疗:
细菌感染是主要病因,需根据病原菌选择敏感抗生素。常用药物包括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克洛或阿奇霉素等。疗程通常持续7-10天,需完成全程治疗以防复发。用药期间需监测药物过敏反应及胃肠道副作用。
2、鼓膜穿刺引流:
当鼓室内脓液积聚导致剧烈耳痛或高热时,需行鼓膜切开术引流脓液。该操作能迅速缓解疼痛并促进药物渗透。术后需保持耳道干燥,避免污水进入,通常2-3天内穿孔可自行愈合。
3、局部清洁护理:
使用无菌棉签轻柔清理外耳道分泌物,配合3%过氧化氢溶液冲洗。禁止自行使用滴耳液,避免损伤鼓膜。保持患儿卧位时患耳朝上,哺乳期婴儿喂奶后需竖抱拍嗝以防反流。
4、镇痛退热处理:
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可缓解耳痛及发热症状。耳部热敷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但体温超过38.5℃时应采用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避免使用阿司匹林以防瑞氏综合征。
5、预防并发症:
未规范治疗可能引发乳突炎、脑膜炎或听力损伤。治疗期间需避免用力擤鼻,游泳或洗澡时使用耳塞。反复发作患儿建议检查腺样体,合并过敏性鼻炎需同步治疗。
患儿饮食应选择温凉流质食物,避免辛辣刺激。增加维生素C摄入促进黏膜修复,如猕猴桃、橙汁等。保持每日饮水1000-1500毫升,卧室湿度50%-60%。恢复期避免乘坐飞机或前往高原,防止气压损伤。建议每3个月复查听力至完全康复,期间出现耳溢液复发或平衡障碍需立即就诊。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早期可通过抗生素治疗、局部清洁护理、镇痛处理、鼓膜穿刺引流、预防并发症等方式干预。该疾病通常由细菌感染、上呼吸道炎症扩散、咽鼓管功能障碍、免疫力下降、外伤等因素引起。
1、抗生素治疗:
细菌感染是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主要病因,早期需根据病原菌选择敏感抗生素。常用药物包括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呋辛酯、克林霉素等。用药需足疗程以彻底清除感染源,防止转为慢性或引发乳突炎等并发症。儿童患者需特别注意药物剂量调整。
2、局部清洁护理:
外耳道脓性分泌物需定期清理,可使用无菌棉签轻柔擦拭或生理盐水冲洗。保持耳道干燥有助于控制感染扩散,但禁止自行使用滴耳液。清理操作需在医疗机构由专业人员完成,避免损伤鼓膜或将感染带入深部。
3、镇痛处理:
耳部剧烈疼痛是早期突出症状,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等解热镇痛药缓解。冷敷患侧耳周能减轻局部充血肿胀。婴幼儿哭闹拒食时需警惕疼痛加剧,应及时就医而非自行使用镇痛药物。
4、鼓膜穿刺引流:
当鼓室内脓液积聚导致剧烈耳痛或高热时,需行鼓膜切开术引流脓液。该操作能迅速缓解压力性疼痛,促进药物渗透,防止鼓膜自发性穿孔造成更大损伤。术后需保持耳道干燥,避免游泳或淋浴时进水。
5、预防并发症:
治疗期间需监测体温变化与听力情况,警惕脑膜炎、面神经麻痹等严重并发症。及时控制鼻窦炎、扁桃体炎等邻近病灶,纠正擤鼻不当等习惯。糖尿病患者及免疫功能低下者需加强支持治疗。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应保持充足休息,饮食以易消化高蛋白食物为主,避免辛辣刺激。恢复期避免乘坐飞机或潜水,防止气压损伤。注意保暖预防感冒,积极治疗过敏性鼻炎等基础疾病。儿童患者需定期复查听力,出现耳闷胀感或持续低热应及时复诊。保持居住环境通风干燥,减少二手烟暴露有助于预防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