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连性中耳炎主要表现为听力下降、耳闷胀感、耳鸣、耳痛及耳内异常分泌物。症状发展通常经历早期鼓膜粘连、中耳积液、听骨链固定、传导性耳聋加重及继发胆脂瘤等阶段。
1、听力下降:
早期因鼓膜与中耳壁粘连导致振动受限,表现为轻度传导性耳聋。随着病情进展,听骨链活动度降低,听力损失可达40-60分贝,高频音感知尤为困难。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突发性耳聋,需警惕内耳受累。
2、耳闷胀感:
中耳腔内负压及积液导致持续性耳部堵塞感,类似乘飞机时的耳闷症状。吞咽或打哈欠无法缓解,常伴有自听增强现象,即听到自己呼吸、咀嚼声异常响亮。
3、耳鸣:
约60%患者出现低频嗡嗡样耳鸣,与咽鼓管功能障碍相关。病程较长者可发展为高频蝉鸣音,提示耳蜗神经可能受累。耳鸣程度与听力损失无直接相关性。
4、耳痛:
急性发作期可能出现钝痛或刺痛,慢性期多为间歇性隐痛。疼痛可放射至同侧颞部或下颌,易误诊为颞下颌关节紊乱。儿童常表现为夜间哭闹、频繁抓耳。
5、耳内异常分泌物:
合并感染时可见黏稠脓液,干燥后形成痂皮。非感染性病例可能出现少量无色黏液,具有拉丝特征。长期渗液可能引发外耳道湿疹。
日常需避免用力擤鼻及耳道进水,游泳时佩戴专用耳塞。饮食宜补充维生素A、E及锌元素,适量食用深海鱼、核桃等抗炎食物。保持鼻腔通畅可练习鼓气通耳法,每日2次,每次5分钟。若出现眩晕或面瘫症状应立即就医,提示可能出现迷路瘘管或面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粘连性中耳炎需与分泌性中耳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胆脂瘤型中耳炎、鼓室硬化症及中耳肿瘤等疾病鉴别。
1、分泌性中耳炎:
两者均表现为听力下降和耳闷胀感,但分泌性中耳炎鼓膜多呈琥珀色或气泡影,声导抗检查呈B型曲线。粘连性中耳炎鼓膜内陷粘连更显著,常伴听骨链固定。治疗上分泌性中耳炎以鼓膜穿刺或置管为主,而粘连性中耳炎需手术松解粘连。
2、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以长期耳漏为特征,鼓膜穿孔多见,听力损失为传导性。粘连性中耳炎无耳漏史,鼓膜完整但增厚粘连,可伴混合性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需控制感染后行鼓室成形术,粘连性中耳炎则需鼓室探查松解术。
3、胆脂瘤型中耳炎:
胆脂瘤型中耳炎CT可见骨质破坏和软组织影,常伴恶臭分泌物。粘连性中耳炎无骨质破坏,影像学仅显示听骨链固定或鼓膜粘连。胆脂瘤需尽早行乳突根治术,粘连性中耳炎手术以恢复听力为目的。
4、鼓室硬化症:
鼓室硬化症与粘连性中耳炎均导致听骨链固定,但前者鼓膜可见钙化斑,病理检查可见透明变性。两者均需手术干预,鼓室硬化症需清除硬化灶并行听骨链重建。
5、中耳肿瘤:
中耳血管瘤、颈静脉球瘤等肿瘤可通过增强CT/MRI鉴别,表现为强化占位病变。粘连性中耳炎无占位性改变。肿瘤需根据性质选择手术或放疗,粘连性中耳炎以显微外科治疗为主。
日常需避免用力擤鼻和耳道进水,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时及时治疗以防加重咽鼓管功能障碍。听力持续下降者应定期复查纯音测听和声导抗,术后患者需避免气压骤变环境。饮食宜清淡,补充维生素A、E有助于黏膜修复,避免辛辣刺激食物诱发咽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