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径小于10毫米的子宫内膜息肉通常可在门诊完成手术切除。门诊手术适用于息肉较小、无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具体方式包括宫腔镜下电切术、冷刀切除术等。
1、宫腔镜电切术:
通过宫腔镜引导下高频电刀切除息肉,适用于基底较宽的息肉。该技术能精准定位病灶,术中出血量通常少于5毫升,术后无需留置导尿管。患者术后观察2小时无异常即可离院,但需注意术后可能出现轻微下腹坠胀感。
2、冷刀切除术:
采用机械性切割器械直接摘除息肉,适合带蒂型息肉。手术时间通常控制在15分钟内,创面无需电凝止血。术后需使用宫腔球囊压迫止血6小时,患者离院前需确认无活动性出血。
3、麻醉方式选择:
门诊手术多采用静脉全身麻醉或宫颈旁神经阻滞麻醉。全身麻醉恢复期约需1小时,神经阻滞麻醉术后即可下床活动。麻醉选择需综合考虑患者心肺功能及息肉位置等因素。
4、术前评估要点:
需完善血常规、凝血功能、心电图检查,确认无严重贫血或凝血障碍。妇科检查评估宫颈条件,超声测量息肉大小及血流信号。疑似恶变或息肉直径超过15毫米者需转为住院手术。
5、术后注意事项:
术后2周内禁止盆浴及性生活,避免剧烈运动。需遵医嘱服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使用短效避孕药促进内膜修复。出现发热、大量出血或持续腹痛需立即返院复查。
术后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可适量增加瘦肉、鸡蛋等优质蛋白摄入促进创面愈合。建议每日进行30分钟散步等低强度运动,避免久坐导致盆腔充血。保持外阴清洁干燥,术后首次月经来潮后需复查超声确认宫腔恢复情况。术后3个月内建议使用避孕套避孕,为子宫内膜提供充分修复时间。
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手术后护理主要包括伤口护理、饮食调整、活动管理、药物使用和复查随访。
1、伤口护理:
术后需保持外阴清洁干燥,每日用温水清洗外阴1-2次,避免使用刺激性洗液。术后2周内禁止盆浴、游泳及性生活,防止感染。观察阴道出血情况,正常出血量应逐渐减少,若出血量突然增多或持续超过月经量需及时就医。
2、饮食调整:
术后6小时内禁食禁水,之后可从流质饮食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建议多摄入高蛋白食物如鱼肉、鸡蛋,补充维生素丰富的蔬果,避免辛辣刺激、生冷食物。每天保证2000毫升左右饮水量,促进代谢。
3、活动管理:
术后24小时内需卧床休息,之后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但2周内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日常活动以不引起疲劳为度,可进行散步等轻度活动促进血液循环。注意避免久坐久站,防止盆腔充血。
4、药物使用:
按医嘱服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常用药物包括头孢类抗生素。必要时可使用止血药物如氨甲环酸。为预防息肉复发,可能需服用孕激素类药物如地屈孕酮,需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调整剂量。
5、复查随访:
术后1个月需复查超声了解宫腔恢复情况,之后每3-6个月复查一次。出现异常出血、腹痛、发热等症状需及时就诊。育龄期女性需与医生讨论后续生育计划,必要时进行内分泌调理。
术后恢复期建议保持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可适当进行腹式呼吸训练帮助子宫恢复。保持良好心态,避免焦虑情绪影响康复。注意观察月经恢复情况,术后首次月经可能出现时间、量的改变属正常现象。饮食上可增加红枣、枸杞等补血食材,避免饮酒。适度运动如瑜伽、散步有助于身体恢复,但需避免增加腹压的动作。术后3个月内避免长途旅行和过度劳累,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预防息肉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