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手术通常采用闭合复位或切开复位结合内固定器械植入的方式完成,主要方法有空心螺钉固定、动力髋螺钉固定、髓内钉固定、钢板螺钉固定、人工关节置换。
1、空心螺钉固定:
适用于年轻患者无移位或轻度移位的骨折。手术在X线引导下经皮植入3枚平行空心螺钉,形成三角形稳定结构。螺钉需穿透骨折线至股骨头软骨下骨,术后早期可部分负重。
2、动力髋螺钉固定:
常用于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通过大转子下方切口植入粗螺钉至股骨头,连接侧方钢板固定于股骨干。该设计允许骨折端适度滑动加压,促进愈合。
3、髓内钉固定:
适用于股骨颈基底部骨折。从股骨近端髓腔插入带锁钉的髓内装置,远端锁定防止旋转。具有中心固定优势,但技术要求较高。
4、钢板螺钉固定:
多用于复杂粉碎性骨折。需切开暴露骨折端,用解剖型钢板配合多方向螺钉固定。可精确复位但创伤较大,可能影响股骨头血供。
5、人工关节置换:
针对高龄、严重骨质疏松或骨折不愈合患者。直接切除股骨头颈,安装人工股骨头或全髋关节。术后可早期完全负重,但存在假体松动等远期风险。
术后需严格避免患肢过早负重,根据固定方式选择4-12周渐进性康复训练。建议补充钙剂与维生素D促进骨愈合,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康复期间可进行踝泵运动预防血栓,三个月内禁止患侧髋关节过度内收旋转。饮食注意高蛋白、高纤维搭配,控制体重减轻关节负担。
股骨颈骨折后可能出现下肢短缩、外旋和内收畸形。典型畸形表现主要有下肢短缩、足部外旋、髋关节内收、大转子突出、患肢功能障碍。
1、下肢短缩:
骨折端重叠移位会导致患侧肢体比健侧短缩1-3厘米。测量时可发现髂前上棘至内踝的距离缩短,伴随步态异常。早期牵引复位可改善短缩,严重者需手术矫正。
2、足部外旋:
骨折后患肢常呈45-90度外旋位,因髂腰肌牵拉使远折端外旋所致。查体可见足尖明显向外偏转,被动内旋受限。外旋畸形可能影响行走平衡,需通过防旋鞋或内固定治疗。
3、髋关节内收:
骨折远端受内收肌群牵拉向内侧移位,表现为患侧膝关节偏向中线。长期内收可能导致髋关节活动度下降,康复训练需重点进行外展练习,严重者需手术重建颈干角。
4、大转子突出:
骨折近端因臀肌牵拉向上移位,使大转子较健侧更为凸出。触诊可及明显骨性隆起,可能伴发转子区压痛。该畸形提示骨折不稳定,需考虑空心钉或关节置换手术。
5、患肢功能障碍:
典型表现为屈髋受限、负重疼痛和跛行,与骨折移位程度正相关。早期可能因疼痛出现假性瘫痪,晚期未治疗者易发展为创伤性关节炎。功能锻炼需在骨折稳定后进行。
康复期间建议睡硬板床保持患肢中立位,使用助行器避免过早负重。饮食需增加钙质和维生素D摄入,如牛奶、豆腐、深海鱼等。每日进行踝泵运动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6周后逐步开始髋关节被动活动。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出现持续疼痛或畸形加重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