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结石碎石术后疼痛可通过药物镇痛、增加水分摄入、局部热敷、调整体位及就医复查等方式缓解。疼痛可能由残余结石移动、输尿管痉挛、术后炎症反应、碎石未完全排出或继发感染等因素引起。
1、药物镇痛:
医生可能开具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解炎症性疼痛,或解痉药如山莨菪碱减轻输尿管痉挛。严重疼痛时需遵医嘱使用阿片类药物。避免自行调整药量或混用止痛药。
2、增加水分摄入:
每日饮水量需达到2.5-3升,分次少量饮用。水分可稀释尿液促进碎石排出,减少结晶沉积。建议选择白开水、柠檬水等,避免浓茶、咖啡等利尿饮品加重脱水。
3、局部热敷:
用40℃左右热毛巾敷于腰部或下腹部,每次15-20分钟。热敷能放松输尿管平滑肌,缓解痉挛性疼痛。注意避免烫伤皮肤,合并发热时禁用热敷。
4、调整体位:
采用膝胸卧位或健侧卧位可减轻患侧压力。适度散步有助于碎石移动,但剧烈疼痛时应卧床休息。避免突然弯腰或久坐压迫输尿管。
5、就医复查:
持续疼痛超过48小时或伴发热、血尿加重需及时复诊。超声或CT检查可确认是否存在残余结石、尿路梗阻或感染,必要时需二次碎石或留置输尿管支架。
术后建议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每日钠摄入量控制在3克以内,减少动物内脏等高嘌呤食物。可适量食用柑橘类水果促进枸橼酸盐分泌。避免剧烈运动但需保持每日30分钟步行,睡眠时抬高腰部用枕头支撑。观察排尿情况,记录结石排出数量及形态,2周内复查尿液分析及肾功能。出现寒战、持续高热或尿量骤减需急诊处理。
输尿管下段结石多数情况下适合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体外碎石适用于直径小于10毫米、表面光滑的结石,主要影响因素有结石大小、位置、硬度以及患者肾功能状况。
1、结石大小:
直径5-10毫米的结石是体外碎石的最佳适应症。过大的结石可能需分次碎石,过小的结石可能自行排出无需干预。碎石前需通过影像学检查精确测量结石三维径线。
2、结石位置:
输尿管下段结石因靠近膀胱,碎石后碎片更易随尿液排出。但结石若嵌顿在输尿管壁内或伴有息肉包裹,可能降低碎石成功率,此时需考虑输尿管镜手术。
3、结石成分:
尿酸结石和磷酸铵镁结石较易被震碎,而胱氨酸结石和一水草酸钙结石硬度较高。术前可通过CT值预测结石硬度,CT值大于1000HU的结石碎石效果可能欠佳。
4、肾功能影响:
若结石已导致患侧肾积水或肾功能下降,需优先解除梗阻。体外碎石后应监测尿量及肾功能变化,必要时留置双J管保证尿路通畅。
5、患者因素:
肥胖患者因体表到结石距离过远可能影响聚焦效果。凝血功能障碍、妊娠期、尿路感染急性期等情况属于体外碎石禁忌证,需选择其他治疗方式。
碎石后建议每日饮水2000-3000毫升促进排石,可配合跳绳等适度跳跃运动帮助结石碎片排出。限制高草酸食物如菠菜、浓茶,减少豆制品摄入以防新结石形成。两周后需复查腹部平片或超声确认碎石效果,若出现持续腰痛、血尿或发热需及时复诊。体外碎石后可能出现肾绞痛症状,可准备解痉药物备用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