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窦炎手术后需注意伤口护理、鼻腔清洁、饮食调整、活动限制及定期复查。术后恢复期需重点关注感染预防与功能恢复。
1、伤口护理:
术后24小时内需用冰袋间断冷敷鼻部以减少肿胀,避免直接按压手术部位。鼻腔填塞物取出前禁止擤鼻涕,防止出血或移植物移位。伤口结痂后可用生理盐水棉签轻柔清理,出现鲜红色渗血或剧烈疼痛需立即就医。
2、鼻腔清洁:
术后48小时开始使用生理性海水鼻腔喷雾冲洗,每日3-4次以清除血痂和分泌物。冲洗时头部前倾30度,避免水流进入咽鼓管。术后2周内禁止游泳或潜水,防止污水逆流引发感染。
3、饮食调整:
全麻清醒后6小时可进食温凉流质食物,如米汤、藕粉等。术后3天内避免辛辣、过热及坚硬食物,减少黏膜刺激。适当增加猕猴桃、西兰花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促进创面愈合。
4、活动限制:
术后1周内避免弯腰、提重物等增加颅内压的动作,睡眠时垫高枕头30度。2周内禁止剧烈运动或乘坐飞机,防止气压变化导致术腔出血。恢复期打喷嚏时应张口缓解鼻腔压力。
5、定期复查:
术后第3天需首次复查取出鼻腔填塞物,之后每2周随访1次直至黏膜完全上皮化。复查时需进行鼻内镜检查评估窦口开放情况,必要时行鼻腔冲洗治疗。出现持续发热、脓性分泌物增多等感染征兆需及时复诊。
术后恢复期建议保持室内湿度50%-60%,每日饮水1500毫升以上稀释分泌物。可进行慢走等低强度运动促进血液循环,但需避免环境温差过大。睡眠时使用加湿器防止鼻腔干燥,术后1个月内禁止接触粉尘、花粉等过敏原。定期使用空气净化器减少病原微生物滋生,术后3个月需复查鼻窦CT评估手术效果。
真菌性鼻窦炎主要由曲霉菌、毛霉菌、念珠菌、镰刀菌及暗色孢科真菌等病原菌引起。
1、曲霉菌:
曲霉菌是鼻腔和鼻窦中最常见的致病真菌,尤其烟曲霉和黄曲霉在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中易引发侵袭性感染。这类真菌孢子通过呼吸道进入鼻窦后,在潮湿环境中大量繁殖,可导致黏膜炎症、组织坏死,典型表现为鼻腔分泌物呈褐色块状。
2、毛霉菌:
毛霉菌感染常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其菌丝具有血管侵袭性,可迅速引起鼻窦黏膜缺血性坏死。临床可见鼻甲发黑、剧烈头痛,病情进展快,需紧急抗真菌治疗。
3、念珠菌:
白色念珠菌等酵母菌多引起慢性非侵袭性感染,常见于长期使用抗生素或鼻腔局部激素者。鼻窦内可见乳白色伪膜样分泌物,患者多伴有鼻腔灼热感和反复鼻塞,需通过真菌培养明确菌种。
4、镰刀菌:
镰刀菌属土壤腐生菌,多见于农作物接触者或免疫功能缺陷人群。该菌可产生毒素导致鼻窦骨质破坏,CT检查可见特征性钙化灶,组织病理检查可见45度分支的菌丝结构。
5、暗色孢科真菌:
包括链格孢菌、离蠕孢菌等暗色真菌,常存在于腐烂植物中。这类真菌引起的鼻窦炎进展缓慢,但易形成真菌球,内镜下可见黑褐色团块,需手术清除病灶联合抗真菌药物干预。
日常需保持居所通风干燥,避免接触霉变物品;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血糖;长期使用鼻喷激素者需定期清洁鼻腔。出现持续鼻塞、脓血性鼻涕或面部胀痛时,应及时进行鼻内镜和鼻窦CT检查,真菌培养及病理检查可明确病原菌类型,针对性选择两性霉素B、伏立康唑等抗真菌药物,侵袭性感染需联合鼻窦开放手术清除病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