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尿管下段结石多数情况下适合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体外碎石适用于直径小于10毫米、表面光滑的结石,主要影响因素有结石大小、位置、硬度以及患者肾功能状况。
1、结石大小:
直径5-10毫米的结石是体外碎石的最佳适应症。过大的结石可能需分次碎石,过小的结石可能自行排出无需干预。碎石前需通过影像学检查精确测量结石三维径线。
2、结石位置:
输尿管下段结石因靠近膀胱,碎石后碎片更易随尿液排出。但结石若嵌顿在输尿管壁内或伴有息肉包裹,可能降低碎石成功率,此时需考虑输尿管镜手术。
3、结石成分:
尿酸结石和磷酸铵镁结石较易被震碎,而胱氨酸结石和一水草酸钙结石硬度较高。术前可通过CT值预测结石硬度,CT值大于1000HU的结石碎石效果可能欠佳。
4、肾功能影响:
若结石已导致患侧肾积水或肾功能下降,需优先解除梗阻。体外碎石后应监测尿量及肾功能变化,必要时留置双J管保证尿路通畅。
5、患者因素:
肥胖患者因体表到结石距离过远可能影响聚焦效果。凝血功能障碍、妊娠期、尿路感染急性期等情况属于体外碎石禁忌证,需选择其他治疗方式。
碎石后建议每日饮水2000-3000毫升促进排石,可配合跳绳等适度跳跃运动帮助结石碎片排出。限制高草酸食物如菠菜、浓茶,减少豆制品摄入以防新结石形成。两周后需复查腹部平片或超声确认碎石效果,若出现持续腰痛、血尿或发热需及时复诊。体外碎石后可能出现肾绞痛症状,可准备解痉药物备用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右侧输尿管结石伴肾积水可通过药物排石、体外冲击波碎石、输尿管镜取石、经皮肾镜取石、开放手术等方式治疗。该病症通常由尿路梗阻、代谢异常、尿路感染、解剖结构异常、饮水不足等原因引起。
1、药物排石:
适用于直径小于6毫米的结石,常用药物包括坦索罗辛、双氯芬酸钠、枸橼酸氢钾钠等。坦索罗辛可松弛输尿管平滑肌,双氯芬酸钠能缓解结石移动引起的疼痛,枸橼酸氢钾钠有助于溶解尿酸结石。药物治疗期间需配合大量饮水,每日饮水量建议达到2000-3000毫升。
2、体外冲击波碎石:
适用于直径6-20毫米的结石,通过体外产生的冲击波将结石粉碎。该治疗无需切口,但可能引起血尿、肾周血肿等并发症。碎石后需配合药物排石和体位排石,定期复查以确认结石是否排净。肾功能不全或凝血功能障碍患者需谨慎选择。
3、输尿管镜取石:
适用于中下段输尿管结石,通过尿道插入输尿管镜直接取出或激光碎石。该方式创伤小、恢复快,但可能造成输尿管黏膜损伤或穿孔。术后需留置双J管2-4周,预防输尿管狭窄。伴有急性尿路感染时需先控制感染再行手术。
4、经皮肾镜取石:
适用于大于20毫米的肾盂或上段输尿管结石,通过腰部穿刺建立通道进行碎石取石。该手术效率高但创伤较大,可能引起出血、感染等并发症。术后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保持引流管通畅。严重出血时可能需介入栓塞治疗。
5、开放手术:
仅适用于合并严重解剖畸形、多次微创治疗失败等特殊情况。传统开腹手术创伤大、恢复慢,现已较少应用。术后需预防切口感染,早期下床活动防止肠粘连。长期留置输尿管支架可能引起膀胱刺激症状和血尿。
日常需保持每日2000-3000毫升饮水量,均匀分配在全天饮用。限制高草酸食物如菠菜、浓茶,适量摄入柑橘类水果有助于预防结石复发。适度运动可促进小结石排出,但避免剧烈运动以防结石移动引发肾绞痛。出现发热、持续腰痛或无尿等紧急情况需立即就医。定期复查泌尿系超声监测结石情况和肾功能变化,结石成分分析可指导针对性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