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措施主要有保持呼吸道通畅、控制血压稳定、预防再出血、缓解头痛症状、预防并发症。
1、保持呼吸道通畅:
患者需采取头高脚低位,头部抬高15-30度以减轻颅内压。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对于意识障碍患者,需防止舌后坠导致窒息,可考虑使用口咽通气道。
2、控制血压稳定:
血压波动可能诱发再出血,需将收缩压控制在140-160毫米汞柱之间。避免情绪激动和剧烈活动,遵医嘱使用降压药物。每日定时监测血压变化,记录波动情况。
3、预防再出血:
绝对卧床休息4-6周,避免用力排便、咳嗽等增加颅内压的行为。保持环境安静,减少探视。遵医嘱使用止血药物和钙通道阻滞剂,预防脑血管痉挛。
4、缓解头痛症状:
头痛是主要症状之一,可遵医嘱使用镇痛药物。保持病房光线柔和,减少声光刺激。进行头部冷敷可能有一定缓解作用,但需避免温度过低。
5、预防并发症:
定时翻身拍背预防压疮和肺炎,每2小时改变体位一次。监测电解质平衡,预防低钠血症。早期进行被动肢体活动,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恢复期需特别注意饮食调理,建议选择低盐、低脂、高蛋白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鱼汤、蒸蛋等,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可适当补充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如橙子、猕猴桃,促进血管修复。恢复后期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循序渐进的功能锻炼,从床上被动运动逐步过渡到主动活动,注意控制运动强度,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情绪波动。定期复查头部CT或MRI,监测病情变化。家属应学习基本护理知识,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帮助其建立康复信心。
蛛网膜下腔出血未发现可能由出血量过少、检查时机不当、影像学技术限制、非典型症状干扰、血管痉挛掩盖等因素引起,需结合脑血管造影或腰椎穿刺进一步排查。
1、微量出血:
当出血量极少时,CT扫描可能无法显示异常密度影。微量血液在脑脊液中快速稀释,尤其发病6小时后检查敏感度下降。建议发病24小时内复查薄层CT或进行磁共振梯度回波序列检查。
2、检查时间窗:
CT对急性期出血检出率最高,若在发病72小时后检查,血液可能已被脑脊液循环清除。典型出血在CT上的高密度影可持续1-2周,但少量出血3天内即可消失。
3、设备分辨率:
常规CT层厚5毫米可能遗漏微小出血灶,需采用1毫米薄层扫描。基层医院若使用16排以下CT设备,对后颅窝等特殊部位出血的检出率不足60%。
4、症状不典型:
约15%患者仅表现为轻度头痛或眩晕,易误诊为偏头痛或颈椎病。老年患者可能以意识模糊为首发症状,儿童可表现为哭闹不安,这类非特异性症状常导致漏诊。
5、血管痉挛干扰:
出血后4-14天出现的脑血管痉挛会使血管管径缩小,可能暂时封闭破裂口。此时CT血管成像可能显示正常,需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观察动态血流。
建议突发剧烈头痛患者即使首次检查阴性,仍需在神经外科随访监测。发病3日内每日测量血压,避免用力排便等增加颅内压的行为。饮食选择低纤维流质,控制钠盐摄入在每日3克以下,卧床期间每2小时协助翻身预防压疮。症状反复或出现视物模糊、喷射性呕吐时需立即复查影像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