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容易乌青可能与凝血功能障碍、血管脆性增加、血小板减少、维生素缺乏、药物副作用等因素有关。乌青是皮下出血的表现,通常由轻微外伤或疾病因素导致毛细血管破裂引起。
一、凝血功能障碍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血友病,或获得性凝血异常如肝病,会导致血液凝固时间延长。轻微碰撞即可形成大面积淤青,常伴关节腔出血。需通过凝血四项检查确诊,急性期可输注凝血酶原复合物,日常避免剧烈运动。
二、血管脆性增加老年性紫癜或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会使血管壁弹性下降。皮肤受轻微压力即出现点状出血,好发于四肢。建议穿戴防护用具,补充维生素C增强血管韧性,严重者可考虑血管硬化治疗。
三、血小板减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或再生障碍性贫血会导致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值。表现为自发性的皮肤瘀点瘀斑,可能伴鼻出血。需骨髓穿刺明确病因,急重症需输注血小板,慢性患者可使用促血小板生成素。
四、维生素缺乏长期缺乏维生素K会影响凝血因子合成,维生素C不足则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常见于挑食人群或吸收障碍患者,伴随牙龈出血。可通过血清维生素检测诊断,补充相应维生素制剂并调整饮食结构。
五、药物副作用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华法林等抗凝药物会抑制血小板功能。瘀斑多出现于受压部位,停药后逐渐缓解。用药期间需定期监测凝血指标,避免同时服用其他影响凝血药物,必要时调整用药方案。
日常应注意避免磕碰,穿着宽松衣物减少摩擦。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K的菠菜、西兰花,以及含铁丰富的动物肝脏。适度运动增强血管弹性,但需避免对抗性运动。若乌青反复出现且无明确外伤史,或伴随其他出血症状,应及时就诊血液科进行凝血功能、血小板计数等检查。冬季注意保暖改善末梢循环,洗澡水温不宜过高以免加重血管扩张。